余姚喪葬風(fēng)俗
青樓
舊俗喪葬風(fēng)俗
送終。死者斷氣前,家人聚床前,默祈延年,發(fā)覺氣絕,親人給死者脫除舊穿著,清滌全身后,給換上新內(nèi)衣,家人均拈香齊跪,哭泣訣別,并即焚化紙錢、燈籠,路引以祀壽終。
報死訊。家人將遺體轉(zhuǎn)至堂前門板上,頭朝外,腳朝里,給亡人面蓋白布,點上腳后油燈,頭前外懸白色遮耗簾布,簾外設(shè)靈臺,俗稱耗(孝)堂,點上香燭、果品的同時,派人分頭訃告親友。報喪人必須備雨傘一把,倒挾于腋下,急速趕路,俗稱“報死訊”。
守靈。子女披麻戴孝,輪流守護靈堂,接待親友前來吊唁,收受吊禮,晚上有的請佛婆念材頭佛或請道士做黃昏道場。
入殮。親人給死者穿上新外衣后,在女兒捧頭、兒子捧腳的合作下安殮入棺,經(jīng)扶正遺體的各部位后,按親疏順序蓋上親人眷族所送耗被,蓋棺入殮。此時,家屬親戚嚎哭永訣。后全體親朋來賓用餐,俗叫入殮羹飯。
出殯。即出喪,大多在早晨舉行,先出殯一段路(即啟棺出),待道士掃堂(即請?zhí)狡兴_),張貼道符。著二少年手擎掛紙幡的竹桿在前引路,其后幾人邊敲單聲鑼,邊撒白紙錢于行道上,稱買路錢。長女一手撐傘,一手捧主牌(靈牌),行在靈柩。富裕人家,前面敲對鑼或請道士吹敲樂器,抬二座烏轎,一轎放香爐,一轎放亡者像,棺材上復(fù)蓋材軒,八人抬靈柩,親人眷友送行至安葬處,即將棺材放進廓內(nèi),設(shè)齋祭奠,安葬畢,家人點香接回家,在堂前祭祖后,全體親友來賓會聚說餐,稱之謂“轉(zhuǎn)喪羹飯”。
治喪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稱為“做七”、“七七”為最后一個“七”,稱“斷七”。其中“五七”一次最熱鬧,一般請來道士做“五七”道場。親朋好友都到齊,辦“五七”飯。一百日到來做百日祭祀,后每隔一周年祭祀一次“周年”,三年為止。每十年做陰壽祭祀,到百歲為滿。
整個治喪過程中所耗精力、財力著實不少,殷實之家,雖還無妨,但徒具虛則實亦無謂。有的喪家,入殮、出殯、五七幾場下來,會被耗得個浮財化盡負上債。至于孤苦貧寒者喪亡,一般由地方湊錢草草安葬。
建國以來,提倡簡辦,儀興追悼會,靈前置遺像,列花圈,子女親族晚輩臂圍黑紗或佩白色布花,以示紀(jì)念,然有些人家仍循舊習(xí),喪事中請道士做道場等迷信活動情況仍有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