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芭蕾
別兩難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芭蕾舞逐漸從宮廷娛樂性舞蹈變成有情節(jié)的芭蕾舞步入劇場,演出了帶有社會生活內容的舞劇。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思潮亦對芭蕾藝術產生深刻影響。芭蕾舞從內容到形式都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反映民間神話傳說、仙女花神、精靈鬼怪等故事成了芭蕾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女演員成為主角,服裝改成了短裙,腳尖舞成為芭蕾的基本要素。這種足尖站立的技藝,把舞蹈者的身體向上提升,適合表現(xiàn)輕盈的體態(tài)以及表達追求與渴望的情緒。
十九世紀末,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不朽名著《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芭蕾舞劇在俄國和各國相繼上演,世界芭蕾藝術的中心,就由巴黎轉到了彼得堡。特別是柴科夫斯基的音樂,給舞劇音樂帶來了豐富的形象內容、戲劇性的動力和交響性的發(fā)展。不僅是芭蕾舞的典范作品,亦成為世界樂壇上的不朽作品。
19世紀下半葉歐洲浪漫主義芭蕾走向衰落,復興芭蕾的使命歷史地落在俄國肩上。從40年代起,外國舞蹈家們頻繁訪俄。塔利奧尼父女、佩羅、圣·萊昂等人的表演和編導活動,特別是布農維爾的學生約翰遜(在圣彼德堡)和布拉斯(在莫斯科)的教學活動,向俄國舞蹈界傳授了法蘭西、意大利兩大舞派的精華,并逐漸形成了新的學派——俄羅斯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