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产v片在线,91久久偷偷做嫩草免费看,久久6久久66热这里只是精品,亚洲国产韩国欧美在线

        泉州最著名的宗教石刻造像

        忠貞罘渝

        泉州最著名的宗教石刻造像

        泉州素有“宗教勝地”之稱。歷史上多種宗教匯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貴的宗教遺跡遺物,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F(xiàn)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擁有眾多的信眾和數(shù)目可觀的寺觀教堂,還有數(shù)以千計的各種民間信仰宮廟。

        老君造像

        老君巖又稱羽仙巖,位于清源山右峰羅山與武山下,以巖刻巨型老君造像而得名。

        此地地處清源山,風(fēng)景優(yōu)美,素有“閩海蓬萊第一山”的稱號,山中名勝古跡很多。宋代時,羅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是道教廟觀比較集中的地方?,F(xiàn)在,那些道教的建筑都已塌毀廢棄,只存有一尊露天的老君造像。

        老君名李耳,字老聃,是道教始祖,被尊稱為“老子”。石像依巖雕琢,就勢造型,高5.1米,寬7.3米,厚7.2米,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憑幾,兩眼平視,雙耳垂肩,神態(tài)安詳,笑容可掬。整個石像雕工精細,形態(tài)生動,須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藝術(shù)珍品,我國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老子天下第一”。

        據(jù)史書記載,老君巖早在西晉時期就有道教寺觀出現(xiàn),到北宋年間,在羅山腳下建造了北斗殿,武山腳下建造了真君殿,兩山之間有元元洞,建筑規(guī)模都較恢宏,老君雕像也完成于此時。以后隨著年代的推移,寺觀因年久失修而坍圮,今已無存,而老君造像仍保留完好,成為我國古代古雕藝術(shù)中的瑰寶。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據(jù)《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绷攘葦?shù)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1米,厚7.2米,寬7.3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石像頭戴風(fēng)帽,額紋清晰,兩眼平視,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蒼髯飛動,臉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憑幾,食指與小指微前傾,似能彈物,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顯空山幽谷,離絕塵世。頭、額、眼、髭、須等細雕刻獨具匠心。整個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線條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張而不失其意,渾然一體,毫無多余痕跡。逼真生動的表現(xiàn)了老人慈祥、安樂的神態(tài),因而成了一種健康長壽的象征。泉州民間俗語“摸著老君鼻,活到一百二”,但是真要摸到它的鼻子卻也不容易呀。中外藝術(shù)家把它視為東方石雕藝術(shù)珍品,莫怪四方游客慕名而來。該造像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guī)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頗為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后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但老君造像,經(jīng)風(fēng)歷雨,保存至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nèi)外游客、很多學(xué)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F(xiàn)在老君巖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熱點。法國學(xué)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在老君巖題言:“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巖,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蔽覈?guī)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摩尼教造像

        位于泉州晉江羅山蘇內(nèi)華表山麓的一座元至正五年(1339年)改建的單檐歇山頂石構(gòu)建筑的正廳后壁,以天然崖壁為后墻的墻中部,有尊浮雕坐蓮波斯摩尼佛像,系依花崗巖崖壁(廳后壁)中部浮雕而成。即先在正廳后壁中央雕琢一圓形淺龕,爾后在龕內(nèi)浮雕一尊盤坐于蓮花壇上的摩尼佛像,容貌慈祥,面部圓潤,眉脊隆起,雙耳垂肩,散發(fā)披肩,鬢垂及胸,雙手平置于盤腿上,掌心向上。面、身、手三部分巧用俏色雕法,即利用巖石的不同自然色澤構(gòu)圖(面稍青,身呈灰白,手呈淡紅),形色自如,出神人化。像高152、寬83厘米,背袱光輪,毫光四射,俗稱“摩尼光佛”。這是中國唯一保存至今的明教石雕偶像,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完好的石雕摩尼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摩尼教,于公元3世紀(jì)誕生于波斯,約公元6-7世紀(jì)傳入中國,9世紀(jì)傳入古代的泉州。

        摩尼光佛造像雕刻于1339年(元代至元五年),于草庵巖壁上,造像巧妙地利用了巖石不同的天然色調(diào)進行雕飾。是對世界史和中國歷史產(chǎn)生過重大和深遠影響的摩尼教與中國崇奉傳統(tǒng),以及古泉州石刻藝術(shù)相融合的珍貴歷史性見證。

        草庵位于泉州灣西岸的山區(qū),始建于1131-1162年(南宋紹興年間),庵初為草構(gòu),故名“草庵”,1339年,改為石室。摩尼光佛造像壁龕外有兩方記事崖刻,記錄著造像雕刻和草庵摩尼教寺的歷史沿革、年代。摩尼光佛造像是摩尼教在中國傳播與發(fā)展的珍貴見證,體現(xiàn)出10-14世紀(jì)古泉州(刺桐)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社會特質(zhì)。

        1987年首屆國際摩尼教學(xué)術(shù)討論會在瑞典隆德大學(xué)舉行,以泉州草庵的摩尼光佛造像作為會標(biāo),世界摩尼教研究會也以此作為會徽。

        1991年2月中旬,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抵草庵摩尼教遺址考察,當(dāng)專家們看到寺內(nèi)這尊 目前世界上僅存的摩尼光佛時,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官員迪安博士激動地向中外記者、學(xué)者鄭重宣布:這是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最大發(fā)現(xiàn),最大成就。

        “三世佛”石雕造像

        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東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碧宵巖景區(qū)內(nèi)。1985年10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世佛”是十三世紀(jì)以來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清源山碧宵巖“三世佛”為摩崖浮雕,作長方形石龕,高3米、寬6.5米?!叭婪稹辈⑴沤Y(jié)跏坐在仰覆蓮花座上,中尊為現(xiàn)在佛,作觸地印之降魔相;左尊為過去佛,亦作觸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缽;右尊為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皆為土蕃式樣。整座造像布局勻稱,雕工精湛,造形優(yōu)美。

        “三世佛”造像左側(cè)的元代造像記事石刻碑文中記載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公元老派367年)十月丙午日,巖僧志聰題刻于摩崖記文云:“透碧宵北山第一勝概。至元壬辰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間,靈武唐吾氏廣威將軍阿沙公來監(jiān)泉郡,登茲巖而奇之,刻石為三世佛像,飾以金碧,構(gòu)殿崇奉,以為焚修祝圣之所劂后,歲遠時艱,弗克茸治。至正丁未二十七月年(公元1367年)秋,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般若貼穆爾公,分治東廣道,出泉南,追憶先伯監(jiān)郡公遺跡,慨然興修,再新堂構(gòu)。山川增輝,巖壑改觀”。至20世紀(jì)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毀于暴風(fēng)雨中,石雕造像暴露于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撥出??钆d建“三世紀(jì)”石雕造像的保護工程,在臨崖坡地的原址興建,于1991年8月竣工。一、二層為封閉式屋宇,三層為敞開式閣樓,平面成“品”字形布局,具有泉州古建筑這特色。

        1997年11月,在泉州市召開的“清源山碧霄巖‘三世佛’石刻造像學(xué)術(shù)研討”上,與會的國家文物局專家組、中央民族大學(xué)、龍門石窟研究所及泉州與會的專家學(xué)者在“關(guān)于泉州市清源山藏傳佛教三世佛的文物景鑒定書”上一致認為:“清源山碧霄巖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是我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東南的藏傳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對藏漢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唐吾特。黨項)在元代活動有重要學(xué)術(shù)價值。可以作為一級物,建議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婆羅門教造像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展廳中展出一尊1934年出土于泉州南校場的婆羅門教(亦稱“印度教”)石雕像——毗濕奴像(印度教崇奉的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之一,呈佇立姿,頭戴高帽,雙目下垂,鼻梁高聳,雙耳垂肩,有四只手,各持法器,其中一手作無畏狀,上身袒裸,下體似著羅衣(緊身),直立于一半月形的蓮座上。通高115厘米。

        巖壁雕釋迦瑞像

        位于泉州清源山左峰半山腰,依巖壁雕鑿釋迦瑞像一尊,高4米,寬1.5米。像呈立姿,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露肩作無畏手印,其造型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而別具一格。旁刻雕造時間,可知是北宋元祏二年(1087年)的作品,也是福建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藝術(shù)佳作。

        刺桐十字架

        泉州古城墻及其附近地段,不斷出土雕有天使、十字架圖案的古基督教墓碑、墓蓋等文物,大多用輝綠巖和白色花崗巖雕成,圖案特殊,在當(dāng)時引起了文史界的高度重視。由于在泉州發(fā)現(xiàn)的古基督教墓石大部分來源于刺桐城墻,而且這些墓構(gòu)件上大都刻有十字架,極富特色,被人們稱為“刺桐十字架”。

        世界伊斯蘭教的第三圣墓

        坐落在清源山東南側(cè),泉州市東門外2公里的伊斯蘭教圣墓,因位于靈山腳下,也叫靈山圣墓。墓內(nèi)安葬著穆罕默德兩位弟子的遺體,是世界伊斯蘭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與麥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納夫的阿里圣墓齊名,被稱為“世界伊斯蘭教的第三圣墓”

        據(jù)史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遣門徒大賢四人來我國傳教,一賢在廣州,二賢在揚州,三賢、四賢在泉州,后峽谷人卒葬于靈山,故亦稱三賢、四賢墓。墓室呈方形,并排安放著兩座石棺,墓頂蓋以花崗石,呈圓拱形,雕刻簡樸無華。墓地正中建有石亭,以保護圣墓免遭風(fēng)雨侵蝕。石亭西、北、東三面依山筑成馬蹄形環(huán)抱回廊,廊內(nèi)有石碑?dāng)?shù)塊,正中一塊為阿拉伯文,記述三賢、四賢事略及泉州穆斯林信徒活動概略,立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其他幾塊都是漢文,記載歷次重修圣墓的事跡?;乩扔覀?cè)有一塊“鄭和行香碑”,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在此行香禱告而立的記事碑,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圣墓周圍,林木蔥郁,松柏蒼翠,附近安葬著許多石棺,這是古代中外伊斯蘭教待墓葬之地。歷年前來祭掃膜拜者不絕。墓前右方有一巨石兀立,風(fēng)吹之則晃動,人稱“風(fēng)動石”,石上刻有“碧玉毬”、“天然機妙”等字樣,“玉球風(fēng)動”成為泉州勝景之一。

        靈山峰巒起伏,景色秀麗,靈山圣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已成為中外旅游者矚目的宗教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