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潮人盂蘭勝會
向景桑
香港是個華洋共處的多元文化社會,談起跟鬼相關的節(jié)慶,就有西方的萬圣節(jié)及中國的盂蘭節(jié)(又稱中元節(jié))。盂蘭節(jié)也是中國傳統(tǒng)祭祖的節(jié)日之一,香港人俗稱其為「鬼節(jié)」,因為傳說農(nóng)歷七月鬼魂可以來到人間。部分市民會在路邊焚燒紙錢香燭以超渡游魂,特別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那一天。
在這個月里,香港各區(qū)的公園、廣場或球場多會舉辦盂蘭勝會,其中的神功戲表演可說是重頭戲。神功是指為神做功德之意,因為慶祝神誕或配合打醮等活動而上演的戲曲便被稱為神功戲。一般神功戲會在臨時搭建的竹棚上演,以便人神共樂。
香港的潮籍人士約有120多萬,過去他們從中國內(nèi)地移居到港時帶來了盂蘭勝會的傳統(tǒng),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他們所辦的盂蘭勝會,從農(nóng)歷七月初一舉行,一直到七月底,活動包括祭祀、燒紙錢、派平安米、福物競投、神功戲演出等。潮人的盂蘭勝會分別在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約六十多處地方舉辦。
盂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
在香港,盂蘭勝會后會有派“平安米”的活動,所派的米本是用作施食,放于招魂臺和面燃大士普渡真君(大士王)神像附近,正向經(jīng)壇方便鬼食用,人們相信瑜伽焰口之后,食物會增加千萬倍;儀式過后,食物形雖在而質已變,變得淡而無味。但丟棄又覺得浪費,于是就把白米派給窮人,美其名為“平安米”,既能積德,又能物盡其用。
此外,由于在香港的潮汕商人以經(jīng)營米業(yè)為多,所以在盂蘭勝會的最后一天,會派米予各位善信,在派米前一晚的午夜時分,會為無主孤魂舉行超渡儀式,既為救濟貧民,亦為先人積福,謂之“平安米”。除米外,有些盂蘭勝會派發(fā)的“福品”亦包含面條和雨傘等家居日用品。
2011年,香港潮人盂蘭勝會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