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珠海傳統(tǒng)節(jié)日風(fēng)俗
溫暖心
一、除夕
珠海年終各家各戶均進行大掃除,有的在除夕,有的在“送灶”日。農(nóng)諺所說:“臘月二十三,動手洗衣衫,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土都搬走?!蹦杲K掃屋,主婦通常先點亮一盞油燈,叫“長明燈”,掃塵后方能熄滅。繼而買鮮花、盆桔放置廳內(nèi),枝頭掛滿利市。
大年二十九晚,家家戶戶蒸大年糕,包粉角等。新郎親自或出錢請人搭秋千架,俟年初一給村中小孩蕩秋千玩耍,以祈來年早生小孩。
大年三十,旅外人員都要設(shè)法回家團圓。各家門前張貼除舊迎新的紅色對聯(lián)。飯前,以各種豐盛的供品祭祀祖宗和神像,燃放鞭炮,全家吃一年中最豐富的團圓晚飯。除夕夜煎兩尾鯪魚或塘魚,放在米缸,叫“壓歲”,取其“衣食有余”、“年年有余”之意。米缸貼“常滿”兩個大字,面上放兩個帶葉的桔子和有頭的生菜,每個神位放一封“利市”。
年飯后,長輩向晚輩分發(fā)“壓歲錢”,置于其枕下壓歲。除夕夜通宵點燈,一家老少,徹夜不眠,稱“守歲”。自“交子”開始,競放鞭炮,意為送舊歲,迎新春。
建國以后,此俗延續(xù)且隆重而熱鬧,迷信陋習(xí)則漸被革除。80年代起,除夕晚餐后,全家圍坐電視機前觀看電視,成了一道新的風(fēng)景
二、春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初一,俗稱“做年”。是日,男女老少均用柚葉煲水洗澡,穿著新衣,備好祭品,供奉列祖列宗,到各廟宇拜謁,祈求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安康順利,五谷豐登。早餐吃素,午餐吃“豆撈”(一種用糯米團拌糖,炒花生或黃豆做成的粉果),寓意一年有得“撈”(有錢賺的意思)。鄰里相見互相恭喜、道賀。已婚者給未婚者“利市”錢。這天,只在村內(nèi)拜年,親友上門,首先請吃油角、堆碌、糖果、互送桔子。年初一很多禁忌:如不掃地(怕把一年的好運掃掉),不接觸生產(chǎn)工具(怕一年到頭都是勞苦),不摔破家中器具(怕會破財)等。
農(nóng)歷正月初二日,俗稱“開年”,各家各戶都造發(fā)菜、蠔豉、生菜、鯉魚等菜肴,寓意新的一年“萬事勝意”。這天,將大年糕切開三大塊,以示“開年”。其中一塊年糕放在香案供神。出嫁女偕夫帶子回娘家拜年。漁家則在船頭掛上兩尾魚,意取新年有更多漁獲。之后打開船艙,水澆船頭,并用草火把從船頭至船尾“旺”一通。升起船帆,象征啟航,向大海說一‘些“去南方,吹南風(fēng),去北方,吹北風(fēng)”之類的吉利話。
農(nóng)歷正月初三日,為“赤狗日”,傳說赤狗是驃怒之神,遇之則兇多吉少,因此,這天不出門,不宴客,一些地方說正月初三是“赤口日”,不宜交往,以避口角是非。從年初二(不含赤狗日)至年初十,珠海各地普遍有舞獅、演戲等歡度春節(jié)的活動。
三、人日
舊稱正月初七為人日,傳說是天晴則有福,天陰則多災(zāi)。認(rèn)為這晚有鬼鳥飛渡,家家戶戶捶床打門,以消災(zāi)驅(qū)邪,并在庭院煎食餅,使天不陰,叫做“薰天”。
四、元宵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燈節(jié)”,做響丸互相贈送,表示結(jié)緣。這天,除掛燈外,還制作謎語于燈具上供游人猜測,猜中者有獎。鬧元宵從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或十八日。
十三日晚,在宗祠門口燃放花炮,分5個堡進行,各堡放炮具體日子不同。放花炮有的堡16個,有的堡30個,放一、二、三炮和尾炮最為隆重,頭炮有3層火箭(二炮2層,三炮1層),8個灼筒(俗稱彩花),及1個炮筒。先放火箭,繼由吹管、笛者奏起樂曲,然后點燃炮筒?!班亍币宦暎陬^帶著銀紅射向空中,待緩緩落下來時,族里的人爭著搶奪,以搶到銀紅為記,稱為“搶頭炮”,到“炮會”登記,炮會派人逐家送炮。所謂搶到頭炮者預(yù)示一年都能行好運。漁民則在正月十五到十六日集中海邊放花炮,放完炮后就出海捕魚了。
五、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是民間祭祖掃墓的節(jié)日,故又稱“思親節(jié)”。珠海人清明節(jié)上山掃墓,稱為“拜山”。全家男女老少來到墓地,為墳頭除草加土,供奉祭品,焚香燒紙,燃放鞭炮。三年內(nèi)的新墳是在每年清明前拜山,而三年后的墓塚則在清明日祭掃,祭品主要有燒豬、鮮蛋、生蔥蒜、糕點、水果等。一些地方進行宗族性的祭祖活動,族長把太公(共同的祖先)留下來的公嘗田的每年田租作為活動經(jīng)費。但必須由宗族的所有男丁上山祭“太公”的墳?zāi)梗雷婧蟾魅朔值靡环轃i肉和包餅,俗稱“太公分豬肉”。晚上在宗祠擺酒,宴請全族,維系族情。
六、中秋節(jié)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旅外親戚回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jié)”。從農(nóng)歷八月上旬開始,親戚、朋友之問互贈月餅、水果,直至節(jié)日為止。新婚夫婿結(jié)婚后的第一個中秋節(jié)要到女家送月餅等厚禮給岳父母。
中秋晚上賞月,一家人在露天處放上月餅、柿子、柚子、芋頭、香蕉、楊桃、橙子、菱角、芋糕等食品,歡聚一堂慶團圓。富裕人家在賞月前舉行“拜月”儀式,圓月初上時,焚楮帛香燭和燃放鞭炮,向月亮頂禮膜拜,叫“拜月公”。然后吃月餅,飲酒作樂。民國時期,流傳一首民謠:“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錢人家吃月餅,有(沒的意思)錢人家吃芋糕。”反映了當(dāng)時貧富不均的社會現(xiàn)狀。
中秋節(jié)期間,小孩子成群結(jié)隊,提著用彩紙扎成的魚、蝦、西瓜、楊桃、兔等各種燈具到郊外游玩。80年代后,每年中秋均舉辦大型燈展和游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