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江禮儀習(xí)俗
念文郎
自古以來,桃江就是禮儀之鄉(xiāng)。
小兒自咿呀學(xué)語的那天始,家長教給孩子的第一句話就是用甜甜的禮貌語言叫人。逢年過節(jié)走親友,地方上有喜慶壽慶、喪事等活動,家長們會特意帶上自己的孩子前往習(xí)禮,給長輩拜年、拜壽、慶賀,給已故的父老鄉(xiāng)親拜靈,以培養(yǎng)孩子彬彬有禮的美德。
在各類生活禮儀中,白喜事所用禮儀最多。因為白喜事是人生最后一次舉行典禮,辦得更隆重。這時候,亡人若在天有知,也會被此情此景感動得熱淚盈眶。
桃江人重社交禮儀,是修己、齊家、睦親、融世的需要。受中華正統(tǒng)文化和楚文化的影響,民間交往禮俗有多種多樣,至今傳世不衰、最常見的是見面禮俗、宴請禮俗和探親禮俗。
見面禮俗分肢體禮俗、言語禮俗。
肢體禮俗主要包括五種禮節(jié):
一是“跪拜禮”。跪拜禮是大禮,用于祀祖、給親長拜年拜節(jié)、拜上級官員。發(fā)蒙讀書要行跪拜禮,過去孩童第一次發(fā)蒙入學(xué)就要拜孔夫子和先生。跪拜禮屬于隆重禮節(jié),如今生活中的婚禮拜堂、壽宴上給雙親拜壽、親長去世吊唁,仍然使用跪拜禮。
二是“鞠躬禮”。行鞠躬禮時,行禮者兩腿并攏,兩手下垂置于身體兩側(cè),手指并攏,上半身與下半身呈九十度角鞠躬。給年長位尊者行禮多用鞠躬禮。
三是“拱手禮”。拱手禮又叫“作揖禮”,行拱手禮時一手握拳一掌抱拳,拳的高度最低要與心平行,不能太低。右手握拳、左掌包拳稱為“吉禮”,用于喜慶;反之為“兇禮”,用于喪祭。一般場合行拱手禮,大多是抱著拳頭晃動幾下,不必躬身;莊重場合則相反,要躬身。拱手禮常用于朋友、平輩彼此用禮。如今民間一些上了年紀(jì)的長者見面時仍然使用“拱手禮”。
四是“執(zhí)手禮”。執(zhí)手禮包括牽手、握手等,用執(zhí)手禮表示親切。
五是“手勢禮”。手勢禮包括揚手、舉手等,就是用揚手、舉手等手勢向來人打招呼,表示有禮。手勢禮是一種最普通的禮節(jié)。桃江有句俗話:“少年叔侄為兄弟?!逼匠H兆樱谀挲g相當(dāng)、朝夕相處的親屬鄰里間,一般免用上述禮節(jié)。
言語禮俗就是彼此見面時,用口頭語表示某種禮節(jié),例如春節(jié)期間見面時說“給您老人家拜個年”,拜壽時說“祝您老壽比南山,福如東?!?,是言語禮節(jié);問對方“吃噠飯冇”,也是言語禮節(jié)。在人們心目中,吃飯是一件大事,能吃飯,說明身體沒有大問題。古詩文中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從典故中我們可以知道,古人把能否吃飯作為判斷對方身體好壞的重要依據(jù)。見面問對方“您好不”,問對方“大人子好不”,問“細(xì)伢毑長得好不”;告辭時說“勞煩你”,“吵煩噠”。禮多人不怪。友善待人,誠懇待人,即使相互間曾有過疏隔,也能春風(fēng)解凍,和氣消冰。
舉行比較大型的慶典活動,一般由都管組建禮儀班子,班子成員在迎客、宴請坐席、安席、陪客、送客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都有一套完整的禮儀。
席堂鋪席宴客,桌子擺放有禮俗;坐席排座次也有禮俗??h境各地大同小異,一般是人站在臺階上,面對堂屋,堂屋右邊為東,左邊為西,里邊為南,外邊為北。坐席時以堂屋東邊為大,西邊次之,南邊第三,北邊第四。四方桌因為一桌坐八人,又叫“八仙桌”,以桌面木板的線縫為標(biāo)志,線縫東西橫鋪的席為“上下席”,線縫南北豎鋪為“左右席”。過去做紅喜事,第一天開“上下席”,第二天開“左右席”。
傳統(tǒng)坐席,男女分坐,先開男席后開女席,男皇爺坐頭席。按席位大小依次排座,口訣是:一皇爺,二木本,三泮公,四六親。民間稱上親為“高賓”、“皇爺”,皇爺中年紀(jì)小輩份小的叫“少皇爺”,以示尊重。泮公即媒人,泮合,判而使結(jié)合也。也有入鄉(xiāng)隨俗,包席而坐,皇爺們坐一席的。如今賓館辦席多用圓桌,圓桌不像方桌,座位一般不嚴(yán)格區(qū)分大小,但一般以上位為尊。
走親訪友辦禮品,也是歷代相傳的禮俗,攜帶禮品登人家的門造訪,這個禮品叫做“進門禮”。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禮品也在不斷變化。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以前走人家,禮品大致是:印子粑粑幾十個,雞蛋四個包成一個禮封,另有禮封子三個,內(nèi)裝紅棗、餅干、紅糖等,與雞蛋湊成四個紙封。一塊約兩斤重的豬肉,鮮魚一尾,用棕葉或稻草繩穿系,整齊地放入精美的木制雕花提盒或竹編的腰籃子里,上蓋毛巾,將穿魚肉的繩索顯擺,露到毛巾外面。這類實物禮品桃江人叫做“水禮”,水禮用提盒或腰籃子盛著,提往要去的人家。
那時交通閉塞,天高皇帝遠(yuǎn)的深山旮旯難以買到鮮魚,村民吃的多為從游賣貨郎那里買進的“火焙魚”、“淡干魚”。走人家沒有鮮魚,就用“禮品木魚”代替。禮品木魚是一只木雕的金絲鯉魚,長約一尺左右,表面用紅漆刷得油光水亮。走完親戚回家時,親戚人家就會把禮品木魚作為回贈禮放進腰籃子由客人帶回家。禮品木魚隨著眾多親戚朋友一年四季的禮尚往來被送來送去,所以人們戲稱它是一條“一年四季打游蕩的魚”。
大戶人家走親戚講禮面但又吝惜錢財,貧困戶子資財匱乏卻又要強裝體面,于是乎在禮品的包裝上大下功夫:將一個約長二十厘米、寬十五厘米、高十二厘米、頂窄底寬、前低后高的六面體木模放到包裝紙上包裝,包裝紙被折成一個形如木模的大紙盒后,取出木模,放入用秤稱好的四兩或半斤餅干、糖果,用席草把紙包呈“十字叉”系好打結(jié),就成了外殼碩大、里面的禮品卻少得可憐的禮封子,用手搖蕩禮封,里面的禮品就會來回打滾,發(fā)出“咣當(dāng)咣當(dāng)”滾動的聲音。舊時市場上很流行包裝這種包大禮少的禮封。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走人家仍然習(xí)慣于用禮封。后來人們覺得辦水禮提來提去太麻煩,所辦禮品也不是十分中用,走親訪友便興起拿禮金。桃江人稱禮金為“硬禮”,禮金用從商店買的紅包袋盛著送給親友,一點也不比辦水禮差,于是辦水禮拿禮封的人逐漸稀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