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閻良地名的來歷傳說
溫文郎
“閻良”地名來歷說法不一,寫法也有差異,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臨潼縣志》中寫作“閻梁”,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臨潼縣志》中寫作“顏良”,后又寫作現(xiàn)在沿用的“閻良”,其地名演變的淵源,使“閻良”地名的來歷有了多種傳說。
傳說一:“閻良”地名因“顏良文丑”墓而得名。相傳在民國時期,閻良城區(qū)東三里處,東廣合村南有兩個大冢,區(qū)境內(nèi)傳為三國時期大將顏良、文丑之墓,“顏良”因此而得名,而且,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縣史傳遠編纂的《臨潼縣志》的“臨潼縣疆域圖中,也標注著“顏良鎮(zhèn)”字樣。但遍查古籍文志,均無“閻良”因“顏良、文丑”墓而得名的記載,查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臨潼縣志》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陜西通志》均記載“閻梁”,與顏良其人也無關(guān)系,因此,“閻良”地名因“顏良文丑”墓而得名只是一個傳說。
傳說二:“閻良”地名因“閭閻良善”一詞而得名。相傳在秦孝公年間,秦孝公召見衛(wèi)鞅,并認真傾聽了衛(wèi)鞅的《治秦九論》,“其一《田論》,其二《賦稅論》,其三《農(nóng)爵論》,其四《軍功論》,其五《郡縣論》,其六《連坐論》,其七《度量衡論》,其八《官制論》,其九《齊俗論》,此九論為《治秦九論》之大綱,若變法開始,還尚須逐一制定法令細化,使之落于實處,如若變法功成,大秦將如這初升的太陽,國富民強。櫟陽古邑,閭閻良善?!?/p>
在此之后,秦孝公嬴渠梁決議任用衛(wèi)鞅在古櫟陽城(今閻良區(qū)武屯鎮(zhèn))開始推行變法……中國歷史上便誕生了著名的《治秦九論》---商鞅變法,自此秦國開始走上民富國強的道路,最終為秦嬴政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閭閻良善”一詞掐頭去尾,從此,衍生出了“閻良”——這個今天頗有些影響的名字。但是,“閭閻良善”一詞至今沒有碑文、史料記載來佐證,“閻良”地名因此得名也只是一個民間傳說而已。
傳說三:“閻良”地名因“閻梁”姓氏及“梁”這一地形而得名。在康熙《臨潼縣志》、光緒《臨潼縣續(xù)志》中均有閻良與閆良同用的現(xiàn)象,其他文獻中也發(fā)現(xiàn)了閻梁寫作閆梁的情況。金代《五音集韻》載:“閆同閻義,俗用?!薄犊滴踝值洹酚虚Z,其注釋為“《說文》有閻無閆,今姓譜分為二,其意同閻?!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把閆列為閻的異體字,無閆。
閻作為姓可以寫作閆,地方文獻中二者混用,證明這里的閻(閆)就是姓的意思,“梁”字也有姓的解釋。根據(jù)閻良附近蒲家、銀劉、紀家、賢孫、柳家、麻張、褚家原、譚家、鄭家、三田等許多村莊的得名都與姓氏有關(guān),毗鄰的富平縣華朱鄉(xiāng)就有閻村,文史愛好者大膽推測“閻良”因梁姓和閻姓建村或以這兩姓人口居多而得名早期的“閻梁”一名是有可能的。另據(jù),元代《長安志圖》記述石川河渠時說:“櫟陽除涇水所灌之外,其東北境高,涇水不能及,遂引石川河經(jīng)斷原東、梁村,過白渠西南以溉其地。”文中記述的梁村應該就是今閻良村東南側(cè)的大良村,這個梁村可能因為這里“有梁子”而得名的,到康熙《臨潼縣志》時就開始寫作良村,1959年稱今大良村。
目前,閻良地名源于“姓氏說”雖然有理可信,但還需最為直接的證據(jù),源于“梁”這一地形說也須進一步研究考證。希望在廣大文史愛好者的考證下,早日解開閻良“身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