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興縣地名趣談
亂世之魔
一、帶“云”字的村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 地語》:“新興村落,多以云為名。東有云盞,西南有云稠,正西有云秋、云霧,西北有云洞,正北有云座、云吟、云山、云埂、云卓面,東北有云敏、云河、云禮、云羅、云端、云右。山則有云斛,在縣北一十五里,高百余仞,巖谷幽深,歲旱禱之,石中泉出即雨;有云秀,在縣東南四十里,常有五色云見;有曰云干,在縣西,高二百余仞,直如木干,上聳云霄,下有桄榔古寺。蓋新興在萬山中,其地多云,居人所見無非云。云之靜者為山,山之動者為云,云與山一也。地在山中,不以山為名,而多以云為名,從其動而能變者也”。
在古代,新州是百越地,生活著俚、獠、瑤等少數(shù)民族,這些少數(shù)民族又多生活于大山之中。這些帶“云”字地名的是古代越族的俚語地名。今天的廣西壯族、傣族是古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仍保留了不少的越語成分。其“云”字是冠首字,按照其倒裝句法的特點,如“云斛”讀起來應(yīng)該是“斛云”。在古越語發(fā)展成的今天的傣、僮語中,“云”的本義是指人,因為地名,涵有“村落”的意思。據(jù)此,新興地名中,例如“云斛”的地名,可以理解為 “斛村”,其它的“云吟”、“云山”、“云埂”,亦可理解為“吟村”“山村”“埂村”。
二、帶“布”字的村
新興縣內(nèi)帶“布”字的村落地名有不少,曾流傳過新興有三十六布的說法,如布坪、布午、布芧、布填、布龍、布桐、布榮、布朝、布馬、布辰、布夏、布凌、布冷、布干、布隆等,大多集中于縣境的東路、北路。布干,在新興縣城東南11公里。屬東成鎮(zhèn)。因三面環(huán)山,多泉水出露,故名。在古代,新興作為百越地,生活著僮、瑤等少數(shù)民族,古越語“布”為水泉之意。“干”為八卦之一,代表天?!安几伞币饧础疤烊薄S纱丝梢灶愅?。
三、帶“塱”字的村
縣內(nèi)帶塱字的地名有大塱(lǎng)、梭塱、新塱、舊塱、上塱、下塱、沙洲塱、楓木塱、麥地塱、蛤仔塱、鳳凰塱、竹塱、車塱、關(guān)塱、松明塱、梅花塱、塱頭等?!皦i”字地名為古地名,是指沖積平原或水網(wǎng)沼澤地或江、湖邊的低洼地稱為。一些小河入交匯的平地間多此類地名。
四、帶“洞”字的村
新興的古今地名、村名中,冠以“洞” (垌、峒、硐)字地名的大大小小地名有54個。古代的山峒、田垌、隧洞所用的三個字是有所區(qū)別,字義有所差異的。經(jīng)過歷史的演變,垌、峒、硐字多改稱為“洞”;有的取近似音為“董”“榕”等等。
新興縣內(nèi)以“洞”(垌、峒、硐)命名的地名、村落分布在全縣范圍內(nèi)。這些帶有洞字的村名,大多以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環(huán)境的狀況而略有差異,如反映村落地理位置和地形的有洞口、洞表、里洞、洛洞、內(nèi)洞、洞尾、洞心、高洞、上洞、大洞、小洞、邊洞、上七洞、下七洞、儒洞等;反映自然環(huán)境和以植物為名的有梧洞、桔洞、森木洞、木頭洞、棉坑洞、蓮洞、蕉麻洞、楓洞等;象征如意吉祥的如吉洞、官洞、禮洞、良洞、羅花洞、上武洞、下武洞、將軍洞、密洞、寵洞、羅官洞等。所處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差異的有攔路洞、云洞、橫洞、巢洞、較剪洞等;縣內(nèi)各地還有較多的含義接近,村名重復(fù)的地名,如上洞、下洞、大洞、小洞、洞心、洞尾等。
為何新興的村落和地名多以洞為名呢?《隋書·南蠻傳》載,俚、僚“隨山洞而居”,呼作“峒人”?,幾迨甲姹P瓠和他的子民即棲居于一個叫“千家峒”的地方。
古稱的“峒、垌、硐”,始于山地自然形貌中的“洞”。生活于新興的古代百越民族,早期居于洞穴,后又遷居于山間谷地、盆地或群山環(huán)抱的小河流域內(nèi)的平地。
五、與“云”字相關(guān)的其它地名
新興境內(nèi)與“云”字表示村落人文景觀的意義相當(dāng)而用其它字音的村落、地名還有不少。如羅、邊、古、良、布、都、思、墟為首尾地名。這些地名其來歷雖然不全都是與新興作為古百越地有關(guān),但大多是有關(guān)聯(lián),新興在古代是百越之地,流行古越語,今新興及粵方言地區(qū)主要為南越語覆蓋地區(qū)。南越語后來主要演變?yōu)榻袢諌颜Z,“壯即古越人”早為世所認(rèn)同。這些舊越人亦廣府系先民一部分。他們使用南越語,有特殊音、義、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gòu),不能按漢語來理解,如稱“那”為水田,“南”、“湳”為水,“板”、“思”、“都”、“云”為村落,稱“客人”為“人客”,“公雞”為“雞公”等,這些作為底層文化積淀下來,并作為今日粵語地名或語言的一部分。
在新興,羅字地名的羅壩、羅官洞、羅堡、羅社、羅塘、中羅、下羅、羅陳、羅子浪、羅慶、羅花洞等地。據(jù)《粵江流域人民史》一書指出:“這個羅字……有一部分與‘那’字通,即田字的意義。有一大部分與‘六’字通,即山地的意義。又有一部分乃指姓氏的羅姓。”在古越語中,“羅”的本義為“谷”或“山谷”,是指山麓和嶺腳之間的地方。有專家考證,粵西包括新興一帶帶“羅”字的地名是古代越族的俚語地名?!傲_”是冠首字,齊頭式的冠首地名是古越族常用的倒裝句法?,F(xiàn)在廣西的壯族,仍然沿用這種古老讀法。例如,漢族人稱豬肉,壯族人則稱肉豬;漢族人稱大哥,壯族人稱哥大。由于壯族是古百越民族演變過來的,故還保留了較多的越語成分。我們知道,古代越語是沒有文字的,以漢字記音又往往不夠準(zhǔn)確,難免有走樣。與“羅”字的語音相近的還有:洛、龍、隆、陸、六等等,其所指均為一個意思。
邊字地名,據(jù)說遍及廣西的壯語“板”字地名,在新興及粵西許多地區(qū)又把板字從土音譯為邊字,并將原始土語倒裝為順裝,故稱村為邊,但絕無邊緣、靠邊意思。如有坡邊、墩邊、譚邊等,皆為聚落地名。
良字地名中,良字壯語意一為平地,不能按漢語解為良好。新興縣城西北8公里的良洞,《云浮地名志》謂:“因地處溪邊,初名良溪,古越語意為“黃色小溪”。又因座落在山間田洞中,后易名良洞”。良為壯族一支,因良或俍字壯語意為黃色。河頭的良邊,按古越語可解釋,邊為村之意,良邊即為黃族居住的村子之意。
古、都、思、墟地名?!对聘〉孛尽分^“古”“都”“思”、“司”均為古越語,意為“村寨”。 古字地名的有古刁、車崗有古墩,船崗有古倫,東成有古院,簕竹有古調(diào)等。“都”“思”、“司”其表示村落規(guī)模似乎較大些,如新興有都斛、都活、都塘、都律等。思字地名有思來、思本等。在壯語中思與虛等同音義?!盎浿^野市曰虛”。把虛市多的村場稱之為墟,即集市。以墟市為地名者大量見于縣內(nèi)各地,全縣設(shè)有天堂墟、稔村墟等30多個墟市。新興人曰“趁墟”、“等墟”,墟規(guī)模較“市”大,如共成一地內(nèi)設(shè)有共成墟、白馬市、大市、石灣市。但共成墟均大于下屬三個市。
六、東成地名的由來
東成,位于縣城東路10公里處,坐落在云河注入迴龍河交叉口之南岸。墟的北面是迴龍河沖積出的小平原,被稱為“小東”糧產(chǎn)區(qū)。清雍正年間(1730年前后),曾在迴龍河北岸設(shè)迴龍上墟和迴龍下墟(今東成鎮(zhèn)人民政府所在地)。
1925年時勢混亂,盜賊四起,一伙盤踞在附近山中的盜徒伺機(jī)搶劫了迴龍墟,并放火燒毀了不少商店。后經(jīng)社墟六保聯(lián)防自衛(wèi)大隊長劉東成率隊圍剿,捉獲賊首。由于燒毀了不少商店及房屋,當(dāng)局又未能修繕。后來經(jīng)東路迴龍洞各鄉(xiāng)鄉(xiāng)人集資,于1927年在迴龍墟對岸建新墟。經(jīng)群眾議決,認(rèn)為劉東成剿盜有功,為紀(jì)念劉東成,便以“東成”為墟名。
七、共成地名的由來
共成,在縣城東南10公里處,坐落在天露水(今稱共成河)之西岸,建于清朝末期。當(dāng)時河村及其附近村莊的群眾,認(rèn)為天露水上游廣闊地區(qū)沒有一個墟市,買賣東西或“等墟”要到往下幾里路的社墟,很不方便。后經(jīng)當(dāng)?shù)馗咐相l(xiāng)紳倡議,共同合資在河村下方建一墟市,因是共同合資興建而成,故名“共成”。
八、集成地名的由來
集成,座落于縣城南12公里處之盧溪河畔。清末,只設(shè)有雅岡市(墟)。民國初期,雅岡、上洞、夏盧等村民眾提出要在幾村之間建一墟鎮(zhèn),方便于商品貿(mào)易,由上洞村秀才伍善腌牽頭組織群眾集資合股建墟。1918年先在大路(今公路)東邊建起商店3間,后在大路西邊興建磚木結(jié)構(gòu)的長方形瓦架市場7座,面積共約1000多平方米。因是集資興建,故名集成。隨后,店鋪漸多,至1930年已初具規(guī)模,在市場周圍,有大小商店20多間,呈“回”字形聚落,往后不斷向南北兩端發(fā)展擴(kuò)大。南端與夏盧村相連,夏盧村原是唐新州屬下索盧縣城故址,又是禪宗六祖惠能的出生地,與龍山國恩寺僅一溪(盧溪,今集成河)之隔。該墟東、南、西三方,海拔500米以上的三寶頂、風(fēng)門坳、筆架山、廿四山等高山環(huán)抱,上市的竹木制品特別多,來往人群甚眾,被譽為新興縣南部繁榮的“山城”。
九、天堂地名的由來
天堂,位于縣境的西南部,離縣城42公里。天堂地處新興、云安、陽春三地)交匯處,地勢平坦,有‘天堂盆地’之稱。相傳在唐朝以前,天堂就有人居住,這里土地肥沃,周圍高山環(huán)繞,中部平坦,形成了一個盆地。但由于天堂地處石灰?guī)r地區(qū),地表缺水。由于水源短缺,無坑無河,勤勞的天堂人的祖先為了生存,便先后在天堂各地挖掘水塘,筑塘貯水用于生活飲用及耕作土地,因為筑的塘有上千口之多,人們便稱呼這一帶為“千塘”。后世人因為塘水來源于天上的雨,加上地方方言中的“千”與“天”容易混淆,久而久之,叫成了“天塘”,乃改名為“天塘”,又因為“塘”與“堂”諧音,后人們?nèi) 靶腋C篮玫牡胤健敝飧拿焯谩?/p>
建國后,當(dāng)?shù)卣赓Y引水,使天堂成了肥沃滋潤的糧倉。天堂主要由內(nèi)垌及36社組成。三十六社由36個既相連又獨立的自然村組成。各村均有社壇(土地廟),故名。天堂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民國時轄區(qū)內(nèi)垌人李耀漢、瞿汪先后任廣東省省長時,外地客商、富戶及軍政界要員曾云集天堂鎮(zhèn),設(shè)立商行、煙莊、當(dāng)鋪、運館等。
建國后,圩鎮(zhèn)規(guī)模不斷擴(kuò)大,貿(mào)易繁榮,是廣東省10大農(nóng)村集貿(mào)易行情預(yù)報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