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著名小吃蛋烘糕的傳說
嘯壟君
成都著名小吃蛋烘糕,深受人們歡迎,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子特別喜愛。其制作方法是將雞蛋去殼,加入糖或蜂蜜調(diào)勻,再放些發(fā)面攪拌,上爐烘烤。有的還加進一些芝麻、核桃、花生或櫻桃為餡。蛋烘糕酥軟香甜,鮮美可口,人嘗人愛。曾經(jīng)有人寫了副對聯(lián)贊賞蛋烘糕:齒存蛋香,錦繡文章增異彩;口留酒甜,龍鳳巨像生奇花。如此美妙的糕點,其產(chǎn)生經(jīng)歷卻很是偶然而有趣。
大約在清朝道光年間,成都文廟街石室書院旁,有一間低矮的小屋,住著一位在南河里以拉纖為生的師老漢。有一年,錦江水位很淺,師老漢拉船閃了腰,只得退工回家。師老漢此時已年過半百,妻子也是長年生病,兒子尚幼,一家三口的生活十分艱難,常常是吃了上餐急下頓。
一個風雪交加的冬日,老兩口正圍坐在烘籠旁取暖,忽聽屋角雞籠里母雞咯咯叫,老妻正要起身去撿蛋,誰知五歲的兒子已先下手,拿到雞蛋就敲破在碗里,還放了些紅糖、發(fā)面,用筷子胡亂攪拌著,意欲和小伙伴們辦“姑姑筵”,玩游戲。這雞蛋本是用作換些油鹽的,見兒子如此胡來,老妻氣急了,舉手就打。兒子怕挨打,放下蛋碗就跑,不料踢翻了小銅鍋,追趕的老妻又一腳把銅鍋踏扁。這下子老妻更是火上澆油,氣得將兒子抓住狠揍了一頓。
師老漢一邊勸慰老妻消消氣,一邊心疼地拉住兒子哄著,并抱著坐在身上一起烤烘籠。兒子仍啼哭不止,硬是不聽哄,老漢想了想,給他來點兒吃的東西興許有效。老漢便將已踩扁的小銅鍋放在烘籠上,吹旺炭火,舀了點兒子剛調(diào)的雞蛋汁放在銅鍋里,想烤張蛋餅哄兒子。片刻功夫,蛋餅烤熟了,兒子吃著吃著,轉(zhuǎn)啼為笑。一張吃完了,又吵著還要吃,老漢干脆把剩下的蛋汁全烤完了。老妻吃了一些,贊不絕口;老漢也嘗了點兒,果然香甜酥軟,覺得味道非同一般。正為生計發(fā)愁的師老漢見用蛋烤成的蛋餅有如此美好的滋味,心想,何不擺個專賣蛋餅的小攤,說不定生意會很好哩。他把主意對老妻說了,老妻也贊同。
打定主意,老漢便將家中積攢下來的幾十個雞蛋用來試制蛋餅。他摸索著加發(fā)面、加糖的分量,注意火候的掌握,選擇合適的烤具,終于制作出了理想的蛋餅。師老漢將一些蛋餅分送給左右鄰居們品嘗,大家都說好吃,并建議他開個專賣店,也有人建議給蛋餅取個好名字。師老漢見鄰居們的建議和自己想的差不多,就更加增添了開店做生意的信。他把自己缺本錢的難處和大伙一說,熱心的鄰居們東家借一點,西家湊一點,有的還借給桌凳等物。不久,小小的生意門點開張了,師老漢將自己創(chuàng)制的蛋餅正式取名叫“蛋烘糕”。
文廟街師老漢制作的蛋烘糕進入市場后,深受人們歡迎,蛋烘糕店的生意很快興旺起來。一個老學究吃了蛋烘糕后,文謅謅地說道:“蠢長八旬,無此口福食之晚矣,真乃天宮珍饈味,人間哪得幾回嘗!”
后來,師老漢制作的蛋烘糕名氣越來越大,買蛋烘糕的人越來越多,已是供不應(yīng)求,于是,一些精明的生意人也開始制作、經(jīng)營蛋烘糕。這樣,成都蛋烘糕日漸風行起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烘烤技術(shù)的改進,蛋烘糕的制作也愈加精細,配料也不斷增多,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