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征明《惠山茶會圖》
慶彬
《惠山茶會圖》是幅以茶會友、飲茶賦詩的真實寫照。畫面描繪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時節(jié),文征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游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陽有兩人對說,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兩人圍井闌會就,支茶灶于幾旁,一童子在煮茶。
該畫體現(xiàn)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畫細(xì)致清麗、文雅雋秀的風(fēng)格。畫前引首處有蔡羽書的“惠山茶會序”,后紙有蔡明、湯珍、王寵各書記游詩。詩畫相應(yīng),抒性達意。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號停云,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征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xué)家。但文征明幼時并不聰慧。稍長,學(xué)文于吳寬,學(xué)書于李應(yīng)禎,學(xué)畫于沈周,終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畫風(fēng)細(xì)謹(jǐn),中年較粗放,晚年漸趨醇正。傳世佳畫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jì)游圖》、《靈巖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
文征明還工行草書,尤擅小楷,篆、隸、正、草無所不能。所書四體千字文,成為后人臨摹的范本。他與祝允明、王寵,同被譽為明代中或書法“三大家”。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股王閣序》、《赤壁賦》等。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F(xiàn)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無錫之西,有一道起伏蜿蜓的青嶂,這就是惠山。南朝稱歷山,相傳舜帝曾躬耕于此山。山有九隴,俗謂九龍山?!秴堑丶o(jì)》中稱“華山”。據(jù)《蠡溪筆記》載,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人慧照,來到此山,常與名士交往,名氣很大。后來人們便用慧照的名字命山,稱慧山。慧惠相通,惠山之名由此而來?;萆綄儆谔炷可街},從東南連綿而來,最高峰為三茅峰,海拔328.98米,周圍約20公里。清帝乾隆南巡江南到了無錫,題詩譽之“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屬”。錫山高74.3米,為無錫主山,惠山之東峰。
紫砂壺到明朝已開始進入中國茶道,明朝江陰人周高起著的《陽羨茗壺系》中云:“茶至明代,不復(fù)碾悄和香藥制團餅,此已遠(yuǎn)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yuǎn)過前人處也。陶曷取諸,取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務(wù)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痹俅水嬛形覀兛吹降乃奘欠袷亲仙爸瞥桑€有待考證。
鏈接
《惠山茶會圖》卷,明,文徵明作,紙本,設(shè)色,縱21.9厘米,橫67厘米。
本幅未署款,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書序,記該圖作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時文徵明49歲。后紙蔡羽、湯珍、王寵三家書詩,顧文彬題記。
據(jù)蔡羽序記,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與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人至無錫惠山游覽,品茗飲茶,吟詩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創(chuàng)作了這幅記事性作品。畫面采用截取式構(gòu)圖,突出“茶會”場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諸人冶游其間,或圍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間,賞景交談,或觀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雖少肖像畫特征,大都雷同,動態(tài)、情致刻畫卻迥異,饒有生意,并傳達出共通的閑適、文雅氣質(zhì),反映了文人畫家傳神勝于寫形的藝術(shù)宗旨。同時,青山綠樹、蒼松翠柏的幽雅環(huán)境,與文人士子的茶會活動相映襯,也營造出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
此圖運用工筆設(shè)色法,樹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鋒,參以側(cè)鋒,具行書的筆法,呈“以書入畫”特色。運筆纖細(xì),兼帶拙味,如人物衣紋用高古游絲描,穩(wěn)健瀟灑中略見澀筆,工中兼拙。樹石形態(tài)亦于精細(xì)中呈適當(dāng)變形,工整而帶裝飾味。設(shè)色青綠、淺絳相融,山石敷以石綠,勾線、凹處加淡赭微暈,樹干運赭石、藤黃間染,人物著色后線條用色復(fù)勾,整體色調(diào)于對比中見融和,呈現(xiàn)出清麗細(xì)致、文秀雋雅的新風(fēng)格。這種小青綠的畫法,繼承了元代錢選、趙孟頫的山水畫體,并有發(fā)展創(chuàng)造,樹立了明代文人青綠山水畫的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