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概況
夢易
民族概況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qū)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氨0病毕当咀遄苑Q。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0年根據本族自愿,定名為保安族。
據文獻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今青海省同仁縣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氨0病笔怯傻孛葑?yōu)樽迕?。一般認為該族是元、明時期以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蒙古族為主,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漸形成。也有人認為保安族是以四川、陜西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回”人為主發(fā)展而來。他們原以駐軍墾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內隆務河兩岸。長期與當地東鄉(xiāng)、撒拉、藏等族交往、通婚,而逐步形成發(fā)展為保安族。
明末清初,保安族社會發(fā)展,人口增加,當時保安城內“番回”達百余家,城外有四屯,一干余戶,由土干戶統(tǒng)治。雍正七年(1729)土千戶王喇夫違抗清朝,川陜總督岳鐘琪派兵進剿,將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設“把總”,改屬西寧鎮(zhèn)統(tǒng)轄。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隸屬循化營,由蘭州府管轄。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當地喇嘛教隆務寺封建主欺壓,被迫東遷。先在循化居住數年,后又轉徙今甘肅積石山下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他們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莊,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莊”。從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一直處在地方軍閥馬安良、馬步芳等統(tǒng)治下。1930年起,國民黨政府推行保甲制,將該地劃為“兩?!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