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清真飲食文化
傲蕊子
寧夏是一個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這里的景色動人,地理位置優(yōu)越,這里的歷史悠久,文化久遠(yuǎn)。在寧夏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著過百萬的回族人民,勤勞的回族人用自己的汗水鑄造著自己的飲食、歷史、服飾等特有的文化。而回人的清真飲食文化卻是諸多習(xí)俗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
寧夏清真飲食已成為一個品種繁多,技法精湛,品味多樣,風(fēng)味獨(dú)特的龐大飲食體系,可以說是中國清真飲食的代表,在我國食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在飲食文化上受伊斯蘭飲食影響很深。因伊斯蘭教在我國歷史亦稱清真教,故回族食品稱清真食品。通常除清真菜系外,主要指清真蛋糕,月餅,餅干,芝麻酥餅,夾心面包,清真牛、羊、雞、兔、魚肉罐頭,肉干以及豆制品,奶制品,糖果及面食等。傳統(tǒng)面點(diǎn)如油香(油餅)、麻花、馓子、油糕、干糧饃、糖酥饃、鍋盔、餛饃、千層餅等,以炸、烙、烤、蒸見長,具有咸甜酥脆軟、色澤分明等特點(diǎn)。
穆斯林們不禁食的動物,都請阿訇念經(jīng)代宰后才能吃。凡回族飲食攤點(diǎn)、飯館、茶館等店鋪門口都掛清真牌,有木制和玻璃的兩種,長約0.5米,寬約0.3米,四角寫有“清真回回”,正中繪有湯瓶壺和蓋碗盅子,牌子上或下端書有阿拉伯短文,其意為: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有的在店前屋檐下掛著藍(lán)色橫幅,書寫阿漢兩種文字,以表示清真。
回族飲食已成為一個品種繁多,技法精湛,口味多樣,風(fēng)味獨(dú)特的龐大飲食體系,可以說是中國清真飲食的代表,在我國食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刈逶陲嬍成嫌性S多講究和忌諱,這些習(xí)俗源于伊斯蘭教。《古蘭經(jīng)》中說:“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命而宰的動物”?;刈暹€禁食馬、驢、騾、狗等不反芻的動物肉和性情兇殘的禽獸(如鷹、虎等)肉。
素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各族人民,以食大米和春小麥磨制的面粉為主。面類食品種類很多,如冷面、湯面、炒面、澆汁面、肉末面、細(xì)面、豆淀粉面等。此外,還有餃子、餛飩、饅頭、羊肉包子等。馓子是用頭籮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diào)料,搓成細(xì)條,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的一種油炸面食。油香是回族對油餅的一種特殊稱謂,是用開水和面,并加鹽,然后把面做成餅狀放入油鍋炸制而成的,每當(dāng)節(jié)日和冠婚葬祭時家家戶戶都要炸馓子和油香慶賀。
在米食方面,回民一般是同漢族一樣吃米飯,或是把米煮成粥。在肉的烹調(diào)方法上,回族一般是把羊肉與各種蔬菜搭配在一起制成各種炒菜。這些炒菜除不使用豬肉以外,在其它方面與漢族的菜肴幾乎沒有差別。在魚類方面,回教的教義中規(guī)定禁食無鱗的魚,而內(nèi)陸河和湖中捕獲的鯉魚、鯽魚、草魚等淡水魚類則是回民餐桌上常見的菜肴。
在寧夏農(nóng)村回民聚居村點(diǎn),每到結(jié)婚喜慶的日子,回民們都要用羊肉、牛肉、羊肚、土豆、蘋果、豆腐、糯米、雞蛋,配以菠菜、黃花、木耳、桃仁、圓肉、葡萄干、青梅、紅棗、蕨麻、蜂蜜、白糖及各色調(diào)味品制做十大碗,來招待賓客。
在寧夏回族農(nóng)村,每到結(jié)婚喜慶的日子,村民們都要用土豆、蘋果、豆腐、糯米、雞蛋,配以菠菜、黃花、木耳、桃仁、圓肉、葡萄干、青梅、紅棗、蕨麻、蜂蜜、白糖及各色調(diào)味品制做十大碗,來招待賓客。
這十大碗雖是大眾菜肴,但各有各的味道。
燴丸子:丸子酥爛,湯濃味香;燴夾板:夾板軟韌可口,外酥里嫩;燴肚絲:肚絲筋軟,香辣適口。燴羊肉:湯鮮、肉爛;燴假蓮子:用土豆炸成的假蓮子,色黃軟嫩,滑潤香甜;燴蘋果:白湯,金黃的蘋果,散見的青紅絲,軟爛甜香;燴狗牙豆腐:軟嫩,湯濃,味鮮,別有滋味;紅燉牛肉:肉爛,色紅亮,味醇香;燴酥肉:酥脆鮮香;最后一道釀飯,是軟糯甜香,果味鮮。
蓋碗茶是回族傳統(tǒng)飲茶風(fēng)俗。因盛水的蓋碗由托盤,喇叭口碗和碗蓋三部分組成,故稱蓋碗或三炮臺,相傳始于唐朝貞觀年間。
此茶因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一般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茶葉、冰糖、桂圓、葡萄干、杏干),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干、白糖、茶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