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壽慶習俗
梧桐
閩南地區(qū)有自周歲始年年做生日的習俗,而隆重舉行壽慶活動的,則必須在50歲。這一習俗傳承至今。
通常50歲才稱上“福”,才可舉行慶壽活動。以后每逢10歲,可舉行一次壽慶。一般做“9”不做“10”。如49歲做五秩大壽,59歲做六秩大壽。一般老父母健在,本人不舉行壽慶。凡男女不及50歲者,只稱過生日,不稱壽慶。
俗諺“富做壽,窮做親”。富家五十始,逢十做壽,稱幾十大壽。做壽講排場、比闊綽。送禮的壽燭須“足斤”,上書“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金字。有的在禮物上置金色“壽”字。壽誕食品有玉(豬肉)堂(白糖)富(麩)貴(桂圓)和壽桃(即饅頭,又稱雙壽饅頭)。亦有壽星不辦壽宴,把所收的壽禮錢,再湊些積蓄,用于辦學校和修橋、鋪路、造涼亭等。至于貧苦人家,飯都吃不飽,更談不上做壽,是“窮人無生日”。
壽辰前一天,是要“暖壽”的,即由兒女、媳婦、女婿等獻壽禮,有的獻由面捏成桃形,內包豆沙、蓮蓉等的“壽桃”;有的獻“長壽掛畫”或粉絲,有的獻“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