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媽徑與寒媽廟
花海淚
在廣汕公路391至392公里處的普寧云落地段,有一陡坡叫寒媽徑。寒媽徑東側有個寒媽廟,這里有著一段動人的傳說。
相傳古時候,普寧望天石下有一條小徑,山高路險,行人稀少。嘉慶戊辰年(1808年)一個雨雪紛飛的冬日,附近山村一位孝婦,恐其上山撿柴的家姑身冷,親自送棉衣。當攀越此徑時,天寒地凍,谷風橫掃,孝婦只念家姑寒而忘卻自己衣衫薄,咬緊牙根竭力攀登。因體弱腹饑,顛顛撲撲,腳下一滑,跌倒而凍死于山徑之中。恰巧在這時,上京赴試的趙厝寮村窮舉子李光憲,途經這無名小徑。當他冒著凜冽的北風前進時,發(fā)現了一凍僵而衣破身露的女尸。雖非親非故,但心地善良的舉子,不忍尸橫荒徑,備受日曬雨淋,頓起埋葬之念,但在這荒山僻嶺之中,苦無工具可用,想要下山找人相助,又恐往返費時延誤科期,左右為難,怎么辦?只好從身上脫下一件藍布長衫,遮蓋于女尸之上,并禱祝說:“愿你含笑九泉,早登仙界,布衣相贈,祈為收納”。又祈求說:“我姓李名光憲,今科上京赴試,愿托福庇,金榜題名,回程當建宮廟銘謝”。然后,揖別匆匆起程。
傳說李光憲舉子到了京城,考試完畢,暫歇客棧,聽候折桂佳音。主考宗師查閱了他的考卷,突然間發(fā)現有一馬字,寫漏一筆,當他揚起朱筆要批為錯字時,怎么那漏筆之處竟被填補了。宗師揉眼細察,原來是一只螞蟻,填于失劃地方,沒仔細查,也難辨認,宗師用中指彈去,重新要提筆打圈時,那只螞蟻又爬到失劃地方。如此反復數次。宗師認為李光憲答案有錯字,把考卷放于不錄取的文檔上。但是,他剛要重新批卷時,李光憲的試卷又再次出現在宗師臺面前。宗師大為驚奇,傳舉子李光憲前來問話,才了解到他上京途中,曾在風雪山徑上,將寒衣遮蓋一位素不相識的凍死婦人尸體。深為感動,連聲稱贊舉子李光憲的美德,也許就是凍死婦女的報恩吧。這是文人之德。宗師朱筆簽批,皇上納意,李光憲名題金榜,官封翰林。
為了了卻心愿,李光憲專程來普寧望天石山下這無名小徑,重尋凍尸收埋。但已化為一堆白骨,上面圍滿一群螞蟻。李光憲命侍從將骨骸拿到半山埋下,且在原地建成一廟以祀之。親筆題了“凍媼寒婆”四字,鐫于石匾,鍍上金色,掛于廟門。寒婆廟宇建成后,來往行人為了表示敬仰,必拾山草少許,放置廟側,積多則焚火,以暖其寒。歷代文人逸士,常吟詩作對以詠頌之。據普寧縣志記載,明代舉人林喬松,在寒婆廟兩側題上一副對聯:“授衣千古事,遺跡萬年香”,從此,這無名小徑也被人們稱為“寒婆徑”。后來在流傳中改稱:“寒媽徑”。據說清末在重修廟宇時,有一學士經此題下一聯,“此日大寒天有意,斯人不死地無名”。另一學士題聯:“寒骨長留自是當年孝婦,婆心普濟何殊覺世觀音”。寒媽古廟于一九八五年又重修建,大門留有一聯:“寒骨長留千秋不泯奇跡在,婆心永昭萬紀傳詠載黎元?!?/p>
自古至今,寒媽的孝心和李光憲的善舉在民間廣為傳誦,它啟迪后人,行孝和行善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