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八大碗
朱莉郎
滿族八大碗,是滿族同胞的特有菜種。它由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 、小雞珍蘑粉、年豬燴菜 、御府椿魚 、阿瑪尊肉等八種菜組成。
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xì)之分,細(xì)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川肉絲、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
八大碗往往用于宴客之際,每桌八個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時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看起來爽快,吃起來過癮,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特色。
清朝乾隆期間,正值鼎盛時期,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飲食市場空前繁榮,其中以“滿漢全席”稱雄飲食業(yè),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滿族八大碗為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滿族地方風(fēng)味也應(yīng)運而生,吉林境內(nèi)專業(yè)性飲食店鋪日益增多,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滿族八大碗深受民間歡迎。
《滿族旗人祭禮考》記載:宴會則用五鼎、八盞,俗稱八大碗,年、節(jié)、慶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請,八大碗在當(dāng)時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飪手法。其中“阿瑪尊肉”俗稱努爾哈赤金肉最為代表性,此菜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流傳下來的。《滿族簡史》記載努爾哈赤統(tǒng)一東北后建“堂子”,立竿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竹葉亭雜記》載,祭用必選擇其毛純黑無一雜色者其牲即于神前割之、烹之。
其實這八大碗也是有傳說的。
相傳八仙過海惹怒龍王,久戰(zhàn)難勝,勞累疲憊,退踞海灘稍憩,頗覺腹中空空,饑餓難忍,便分頭尋食充饑,哪知一眼望去的海灘薄地,荒無人煙。除曹國舅一人未回其余個個掃興而歸。
曹國舅一人不辭勞苦,騰云駕霧,行至內(nèi)地,一股奇香撲鼻,不覺垂涎三尺,立即尋香進入凡間一莊上,喬裝農(nóng)家村姑在莊主宅院窺視,只見四方桌上八人圍坐、猜拳行令、暢懷痛飲、誘人的菜肴一個接一個地上。國舅尋思道:我原乃朝廷國舅,宮廷菜肴我享用得發(fā)膩,農(nóng)家菜肴我未曾見過,何不先讓我大飽口福,忽想眾仙友腹空我不可獨享,繼而采帶了七樣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葷,所以又為其獨帶了—素菜—青菜豆腐,計八大碗并留言:國舅為眾仙借菜八碗,日后定當(dāng)圖報。
八仙狼吞虎咽更覺奇香無比,酒足飯飽之后精神倍增,再戰(zhàn)龍王大獲全勝。以后人們?yōu)橛懠獞c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一直流傳到今。這就是以后人民流傳的“二八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