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葬禮習俗(4)
江晚吟
小 殮
以衣衾裹尸謂之小殮。在尸骨未寒時,親屬要為死者浴尸。福建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就流行“乞水”習俗,“乞水”又名“請水”、“買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尸。乞水時,孝男在前,一手持缽,缽內放一塊白布條,另一手持幡,孝女隨后,哀哭前往河邊或井邊乞水。乞水時須下跪,投入水中的銅幣(今用硬幣)一般是12枚,且用紅絲線纏住。汲水時,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買水?!闭埶郊視r,其余孝眷佇立門前迎水入宅,將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兒子浴尸,母亡由女兒或媳婦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幾下。志稱:“拭尸體前三后四。”浴尸水不能隨便潑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尸水,腳會裂開。在莆仙一些地方,專門熬煮五味水(五種青草藥熬成的湯水)為死者凈身。俗信浴尸便于死者往西方樂土。
浴尸畢,古代有捆殮之俗,稱“襲絞”,即用布條裹尸。為死者更衣,俗稱“穿壽服”、“套衫”等。壽衣的層數(shù)多忌偶數(shù),一般是上衣七重,褲子五重。閩南、興化一帶的方言“九”字與“狗”同音,故壽衣忌九重。在連城等地,壽衣卻不忌諱雙數(shù),60歲以上死亡的男女一般是上下各6重。穿壽衣時,孝眷都要在場。一邊穿,一邊哭喊,告訴死者穿第幾層了。壽衣的里面幾層不用鈕扣,而用帶子打死結。在詔安,給壽衣打結時,口中往往念道:“活人打活結,死人打死結,剩下的由子孫得?!卑汛蚪Y后剩余的布條分給孝眷。穿好壽衣后,外面多用帶子或繩子將死者的雙手固定在胸前。在霞浦一帶,死者“兩腳平列,系以紅繩,即禮瞑目之巾緇方尺二寸,又履綦結于跗連絇,使不相離。手一桃枝,貫以光餅三或角黍一,舊傳至冥途驅鬼飼犬?!遍}南一些地方,在穿壽服時還舉行“套衫”儀式,通常在門口插一枝青竹竿,正廳里放一面用竹蔑編成的扁平器物(俗稱“笳籮”),內放一張矮凳子,孝男戴笠足履,口咬“紅包”,在他人的協(xié)助下,將壽衣逐件穿在身上,然后把斗笠扔到屋頂,脫下壽衣,又稱“試衣”。據傳此俗始于清初,寓意作為明代遺民至死也“頭不戴清天,腳不踏清地”。
福州等地凈身更衣是在病人咽氣前進行,俗謂來不及凈身更衣就咽氣,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內疚和遺憾。母親去世,由女兒負責穿壽衣,若無女兒者,由義女承擔,死者所戴耳環(huán)等裝飾品由穿壽衣的女兒所得。死者所蓋布單由女兒購買,俗稱“水被”。福建民間普遍流行“殮忌裘”的習俗,即不用裘皮物作殮服,此俗源于佛教來世轉生之說?!痘澎`》云:“俗惑釋氏轉輪之說,裘屬獸皮,慮轉生為獸也,故不以衣死者?!痹谠∈轮?,古代還有“飯含”禮,即在死者口中放入少許珠銀碎屑或少許飯團,志稱:“飯含,用米數(shù)粒、珠銀屑含于口中。”古人以為,飯含是盡孝之道。福州一帶在死者口中放一個熟雞蛋,并用口罩或白布綁牢,以防穢物從口中流出。
守 靈
浴尸更衣后,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p>
靈堂以肅穆為基調,掛青、黑色孝帳,設靈位,豎神主牌。神主牌又稱“木主”,古稱“祔”或“祧”,長一尺二寸,寬三寸,上方削去兩角,呈半圓形,下方有一底座,上書死者姓名、字號、生卒年等,舊時當官的還要寫上官銜、爵位名稱。神主牌上的字數(shù)有一定程規(guī),各地不同。興化一帶按“興、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復始,最后一個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則按“興、旺、衰、微”四字推算,含“興、旺”為佳,否則犯忌。在永安,則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個字要套上“老”字為佳,俗謂“合老”。神主的“主”暫寫成“王”字,待回龍后請有名望的人用朱筆加一點為“主”字,俗謂“點主”。在漳平等地,不設神主,而用素綾或白布扎成靈座,俗稱“魂魄布”,上面寫明死者姓氏名號等。在城鎮(zhèn),靈堂上供遺像,遺像兩旁寫遺訓或孝眷對死者的追悼之詞,并掛有挽聯(lián)、挽幛等,顯得更為肅穆莊重。
靈堂上設香案,供果品、香燭等。清代守靈,男不剃頭,女不梳發(fā),寢苫枕塊,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現(xiàn)代,大多在靈床前另搭一床鋪,或在地上鋪些稻草,睡在那里守護。如今,以孝眷輪流坐在遺體旁守護為常。守靈的職責還有二個:一是保證腳尾燈(長明燈)長明不滅和香火不斷。在福州,“腳尾燭”點到一半時須吹滅另換一支,出殯時將剩下的那半截燭分發(fā)給子女,寓意子孫綿延不絕。二是防止貓和老鼠接近尸體,俗信貓(尤其是白蹄貓和短尾貓)從尸體上躍過,尸體會變成僵尸躍起撲人,此時只有急中生智,將掃帚或枕頭之類的物體扔給僵尸抱住,才可脫險。霞浦一帶又云,屬鼠的死者聽到貓叫會跳起來抓人,所以往往在尸體旁放一把掃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測。此傳說的用意是要孝眷們時刻守護遺體,以盡最后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