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永川豆豉
往事
重慶的永川市以生產(chǎn)豆豉而聞名,素有豆豉之鄉(xiāng)的美稱。永川豆豉生產(chǎn)工藝起源于永川家庭作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永川豆豉屬毛霉型豆豉。富含蛋白質(zhì)和人體所需氨基酸,香氣濃郁,滋味鮮美,即可用于烹飪,也可代菜佐餐,不但營養(yǎng)價值高,又有開胃助食解表祛汗之功效。
2008年6月7日,國務(wù)院公布“永川豆豉釀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據(jù)民間傳說,永川豆豉的發(fā)明者是一位姓崔的女子。崔氏原是永川一富裕人家的小姐,飽讀詩書,容貌出眾,聰明能干,賢良淑德。后因父親病逝家道破落,不得已跟丈夫在城東跳石河邊開起了小飯店。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17年)的一天,崔氏帶著幾個孩子在小飯店里蒸黃豆。黃豆剛剛起鍋,張獻(xiàn)忠的部隊打此路過,崔氏害怕官兵搶人搶豆,慌亂中將滿滿一筲箕黃豆倒于后院的柴草下,化妝成丑陋的老婆婆帶著孩子們從后門逃了出去。
半個月后,崔氏回到小飯店,突然聞到后院奇香撲鼻,打開后院門搬開柴草,黃燦燦的豆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黑糊糊生霉發(fā)酵的“毛霉豆”。崔氏傷心地哭了起來,本想一氣之下扔掉“毛霉豆”,又覺得那么多豆子白白扔了可惜,當(dāng)時年年爭戰(zhàn)民不聊生,老百姓吃飯都成問題。于是,崔氏擦干臉上的淚水,撿出“毛霉豆”洗凈加鹽裝在壇子里,以留著荒月家人佐菜下飯用。
第二年開春的二三月間,崔氏試著將“毛霉豆”端到四方桌上。色澤晶瑩、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的“毛霉豆”,惹得家人爭相食之。一位路過跳石河的外地木材商人品嘗后,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追問這道鮮美可口唇齒留香的菜叫什么名字。崔氏不好意思說出“毛霉豆”這三個土得掉渣的字來,剛恰門外一個鄰居小男孩的牙齒掉了,又想到木材商人說吃了“毛霉豆”唇齒留香,崔氏急中生智沖口說出了“豆齒”這個嶄新的名字。
木材商人酒足豉飽,樂不可支,將豆齒記成了豆豉,一路走一路宣傳跳石河的豆豉。永川豆豉的美名,就此在神州大地上傳開了。
從那以后,凡是到永川的各地客商,都以到跳石河吃崔氏店里的豆豉為榮。大有到了永川,不吃跳石河崔氏豆豉,就等于沒進(jìn)永川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