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磐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葬風雪
磐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植根于高山秀水,博采各州各縣民間藝術之眾長,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展和交融,呈現(xiàn)出了神秘、粗獷、豪放、原生態(tài)的特點,并形成了以茶文化、藥文化、菇文化等為代表的特色分支,彰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磐安縣現(xiàn)有國家級名錄1項,省級12項,市級42項,縣級108項。近年來,隨著挖掘和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大批優(yōu)秀的非遺走出磐安,在全省、全國以及走出國門展演展示,受到了業(yè)內(nèi)專家和各界群眾的高度評價。
下面來認識認識磐安縣省級,以及省級以上的非遺吧!
趕茶場
“趕茶場”活動起源于宋代,是為紀念晉代“茶神”許遜而形成的廟會,盛行于玉山一帶。
“趕茶場”分為“春社”和“秋社”,均以玉山古茶場為主要活動場所?!按荷纭保ㄕ率澹┦窃诓鑸鰪R內(nèi)祭拜“茶神”真君大帝,并在茶場內(nèi)外迎龍燈等民間文化活動;“秋社”(十月十五),此時,農(nóng)民們農(nóng)事開始空閑下來,百姓帶著秋收后的喜悅,拎著茶葉和貨物,匯集于茶場廟進行民俗活動展示與貨物交流,從而形成了充滿文化氣息的茶文化廟會。
不論“春社”還是“秋社”,當?shù)匾约爸苓吤癖姸家摆s”到茶場慶祝這一民俗盛事,所以這一整場氣息濃郁的民俗活動就生動形象地稱為“趕茶場”。
“趕茶場”活動內(nèi)容有祭茶神、演社戲、迎大旗、迎亭閣花燈、人物燈、舞龍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演,“趕茶場”是磐安縣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它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展現(xiàn)了磐安悠久的茶市場歷史及深厚的茶文化底蘊。
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也是我縣目前唯一一項國家級非遺名錄。
婺州南宗祭孔典禮
婺州南宗祭孔典禮是以孔氏后裔族祭為特征,以櫸溪孔氏家廟為主要傳承場所的傳統(tǒng)孔氏南宗祭孔民俗活動,至今已有759年歷史,流傳于浙江省磐安縣盤峰鄉(xiāng)櫸溪村。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孔子四十八世孫孔端躬與其父孔若鈞、伯孔傳、兄衍圣公孔端友隨宋高宗扈駕南渡至浙江。孔端躬定居浙江永康櫸川(今磐安縣櫸溪村),后被尊為孔氏婺州南宗之祖。因孔端躬扈駕南渡有功,寶祐二年(1254年)依衢州恩例,宋理宗賜建婺州孔氏家廟,并有釋菜禮祭孔典禮傳承。
在孔子誕辰日9月28日,每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舉行祭孔典禮。婺州南宗祭孔典禮現(xiàn)存主要儀式的內(nèi)容有:敲九記鑼;樂舞生跳六佾舞;禮生頌《論語》章句;主祭人行三獻禮;參祭人員行三跪九叩禮;主祭人誦讀祭文;全體人員行禮三鞠躬;民間藝術表演拜斗、竹馬等。婺州南宗祭孔典禮風格獨特,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婺州南宗祭孔典禮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與儒家倫理價值。其典禮融入磐安民間藝術表演,豐富了國內(nèi)祭孔典禮的內(nèi)容,弘揚了儒家和為貴的文化價值觀;婺州南宗祭孔典禮保留了儒家尊祖敬宗、忠孝仁義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當代中國重建倫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資源,對于建設和諧社會、保持社會穩(wěn)定、推動廉政教育均有積極意義;婺州南宗祭孔典禮對于儒家禮樂文明在江南地區(qū)的傳播,傳統(tǒng)禮儀的恢復與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偉大復興均有積極建設意義。
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迎大旗
“迎大旗”又稱迎“龍虎大旗”,是“趕茶場”的重要活動內(nèi)容之一,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趕茶場期間,各村派出迎旗隊伍,在廣場上豎起旗桿為30多米長,旗面面積數(shù)百平米的大旗。大旗由旗頭、旗面、旗桿、攏聳竹等幾部分組成,豎起時,旗桿高聳入云,大旗迎風招展,氣勢磅礴,規(guī)模宏大,場面甚為壯觀。旗面是大旗最惹人贊嘆的,不僅面積巨大,繪畫技術、制作工藝也想到精細,主要繪以威風凜凜的“龍虎相斗”圖案,故稱“龍虎大旗”。
歷史上曾有36面大旗齊聚茶場廟的盛況,目前,“迎大旗”主要分布在尖山鎮(zhèn)里光洋村、嶺頭村;尚湖鎮(zhèn)忠信莊村、嶺干村。如今的“迎大旗”以在趕茶場期間展示為主,給每個到場的當?shù)夭柁r(nóng)以及外來游客展現(xiàn)出了磐安民俗的博大情懷,它極具藝術欣賞、文化研究價值。
2007年被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磐安煉火
“磐安煉火”,起源于先民對火的崇拜,后來與地方信仰相結合,煉火匯集了人們辟邪、祈福、治病、求平安的愿望,主要流傳于深澤及雙峰等地,歷史悠久。煉火的形式多樣,典型的有雙峰一帶的“踏火山”和深澤一帶的“鬧火?!眱煞N?!疤せ鹕健笔前褵t的炭火堆成近一米高的小山丘,煉火者赤腳赤膊,手執(zhí)平頭刀沖過“火山”,同時用平頭刀奮力撥弄,火光飛舞、火星四濺,煉火者循環(huán)往復,直到將“火山”踏平;“鬧火?!笔前褵t的木炭平鋪成直徑十多米,厚約20厘米的火壇,眾多煉火者手執(zhí)鋼叉沖入火壇,在火壇上狂舞。煉火者赤腳在燒紅的炭火上行走起舞,動作粗狂激烈,頗具原始風味。煉火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極具神秘文化色彩。
“磐安煉火”曾參加過由文化部等九部委聯(lián)合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成果展”,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疊牌坊
“疊牌坊”又稱“疊羅漢”,是流傳在磐安民間的一種集合雜技和武術活動為一體的高難度表演活動。它歷史悠久,起源于宋代,明代,戚繼光抗擊倭寇時期曾在磐安玉山訓練士兵,士兵們把軍中的陣式、格斗技巧、攀援技法等一整套軍事作戰(zhàn)技術與“疊羅漢”結合起來,使磐安的“疊牌坊”更具特色。磐安的“疊牌坊”有大牌坊、小牌坊、亭閣、摘荔枝、亭閣等形式,它需要多位表演者集體配合才能完成,每一個表演形式通常需要幾十人的參與,包括大人小孩,同時還得借助木架子、撩叉等專用工具,整個表演都在鑼鼓聲中進行,鏗鏘有力的鑼鼓為表演者鼓舞了士氣,也給整個“疊牌坊”帶來了樂感美。
“疊牌坊”集民間藝術、雜技、武術于一體,表演驚心動魄、場景壯觀、氣勢宏大,極具藝術欣賞價值。曾多次參加縣、市級表演,2004年在縣“民間藝術大展演”中獲一等獎;參加金華市“橫店影視城杯”八婺十大民間藝術精品賽,獲得十大民間表演藝術精品項目;參加金華“旅游節(jié)”表演獲優(yōu)勝獎。
2009年被列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烏龜端茶
“烏龜端茶”是具有民間絕技風格的傳統(tǒng)舞蹈,它流傳于深澤一帶,至今已有160余年歷史,原為婺劇小戲《浪子踢球》中的一段獨舞,通過模仿烏龜?shù)幕鼊幼?,向客人們表演端茶獻茶技藝,是戲曲中的丑角藝術表演。從婺劇演出中獨立出來后,成為磐安民間舞蹈的杰出代表,在民間代代傳承。全舞由一人表演,表演者右手掌托一個木漆盤,盤上放兩個盛有茶水的茶杯,經(jīng)過一系列翻、轉、璇等高難度動作,托盤上杯中的水卻一滴不漏,充分展示了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藝。整個表演由吹打伴奏,表演者的動作與配樂緊密配合,使整個表演節(jié)奏分明,歡快滑稽。老一輩表演者傳授技藝,培養(yǎng)了部分新的學藝者,不斷在各大舞臺展現(xiàn)其藝術魅力。后來“烏龜端茶”也稱“壽龜奉茶”,其舞臺形象被賦予了吉祥的意義,更加豐富了文化內(nèi)涵。
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