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地禮儀
彥鴿桑
古文獻(xiàn)記載土地神是“社”,祭禮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對社土的祭祀,還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記錄,主要目的是祈求農(nóng)作物的豐收。地神,稱為“地圻(qí)”,又作“地祗”,但古籍中常常訛作“祗”字?!吧纭保ǔJ侵髂骋黄恋刂?。所以,《禮記·王制》有“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的說法。另外,陰陽家說,地中央曰昆侖,統(tǒng)轄四方大九州島;神州是九州島之一,下又分小九州島,即中國的九州島。漢代經(jīng)學(xué)家也有分地神為昆侖之神與神州之神的說法。
周代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國都北郊水澤之中的方丘上舉行的祭典。水澤,即以水環(huán)繞;方丘,指方形祭壇,古人認(rèn)為地屬陰而靜,本為方形。水澤、方丘,象征四海環(huán)繞大地。祭地禮儀與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燎而用瘞埋,即祭后挖坎穴將犧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犧牲取黝黑之色,用玉為黃琮,黃色象土,琮為方形象地。
祭地禮儀還有四望山川(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為祭,遠(yuǎn)望而祭之,則名曰“望”。)、祭土神、谷神、社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