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農(nóng)村的婚嫁習俗
薄涼少年
結(jié)婚證一領,婚期一商定,男女雙方進入準備階段。
女方在婚期的頭一天待客。提前要準備嫁妝。過去的嫁妝通常是木制家具,如三門柜、穿衣柜、寫字臺、梳妝臺、火盆、木盆、餐具、被褥等,現(xiàn)在條件好了,一般的嫁妝是冰箱、空調(diào)、洗衣機、電扇、組合家俱等。
這天晚上,新娘同母親、嫂子同新娘話別。囑咐一些到了婆家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務之類的基本常識。
男方要復雜得多。首先要請好兩個支客。一個內(nèi)支客,一個路支客。
路支客的最佳人選是:懂規(guī)矩,能說會道。內(nèi)支客一般要在本地有威信,懂規(guī)矩,有組織指揮能力,(一般是當?shù)馗刹浚﹥?nèi)支客是男方操辦婚事的總指揮,連主人都得聽他的。
還要請一個寫得好字的人掌禮柜,若干個接親的(通常是女性)和幫忙的(借桌子板凳炊具的、廚師、燒開水的、抬嫁妝的、端條盤的、煨酒的等)
吃過早飯,路支客領著接親的、抬嫁妝的上路了。走到女家,路支客擺出男方的聘禮(通常是女方的全身衣服、鞋襪、頭巾、化妝品和給新娘父母買的衣物等)如果女方對聘禮辦的不如意,堅持不發(fā)親,路支客會用三寸不爛之舌說,這次辦的不好,以后你女婿孝敬一點就是了,再說生米都做成熟飯了,你不發(fā)親我們只好走人。女方只好同意發(fā)親,讓新娘同送親的一起上路。
“十里不同俗”。竹山的規(guī)矩是新娘的哥哥把新娘背出門。
排得長長的迎親隊伍出發(fā)了。通常是接親的派一人走在前頭引路,新娘走第二,后面依次是送親的、接親的、抬嫁妝的。
新娘到家,鞭炮迎接。上親客被安排在鄰居家回避?!吧嫌H客”吃罷中飯“打道回府”。男家開始結(jié)婚典禮,自然少不了新郎新娘同啃一個蘋果的類似游戲。禮畢,新娘被送入洞房,老表輩的年輕人涌進新房“鬧房”,有的向新娘討要果子點心,有的在被窩里摸紅雞蛋,鬧夠了,擺上酒席喝“圓房酒”。
房縣西鄉(xiāng)的規(guī)矩:一對新人端著酒壺依次為客人敬酒,當敬到某一個客人面前時,客人要為新郎新娘出一個題目,讓他們重復自已想好的“四言八句”。這“四言八句”多是跟“性”有關(guān)的暈玩笑,含蓄而不太露骨。目的還是讓新郎新娘去掉羞怯入洞房后盡快進入角色。新娘不說,客人就不喝酒。席上客人選出幾人組成“評酒委員會”根據(jù)“四言八句”“暈”的程度評估值幾碗酒,客人如果不喝,新娘就會扯著耳朵往嘴里灌。直到客人們都酩酊大醉,主客都高興。
第二天早晨,要吃“頭道面”。親戚們端出預先準備好的果品讓新娘辨認,新娘說這是棗子(意味早生貴子)這是花生(意味生男又生女)還把吹火筒抹上鍋灰,讓新娘吹豬食缸,新娘的嘴上留下一道黑圈,惹得一陣大笑。當?shù)氐囊?guī)矩是“新姑娘三天無大小”,誰都可以跟她開玩笑,而新娘是不能發(fā)惱的,只能聽人擺布。
深山中的十堰人,有特別的習俗,其婚娶習俗更富有特色。這兒樹多人少,青年男女相識的機會不多,婚配主要靠媒人介紹。在選結(jié)婚日子的時候,男方要給女方家送"禮吊子"及其他禮物,包括給未來的岳父母送一、二匹布,稱為"父母布"。
婚期一般在秋后或春節(jié)期間舉行,習慣于半夜打鼓接新娘。探親那天,新郎要給新娘送香油糖麥餅,稱為"喜餅",還要專門為岳父母做一對"父母餅",以示孝敬。新娘則要帶自己縫制的布鞋送給新郎的父母及婆家主要親戚。
新娘上轎前,將一把筷子撒在娘家堂屋地上,象征早生貴子。舉行典禮,鬧房之后,新郎與新娘不能同床共枕,要陪坐到天明,據(jù)說這樣夫妻恩愛才能長久。第二天,新郎家置宴席,款待送親客人,喇叭高奏"送親曲"后,方告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