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玉牌坊”
溫涼少女
兩部名臣坊
兩部名臣坊又稱“玉牌坊”,位于無極縣城內(nèi)城隍廟門前西側(cè)。
兩部名臣坊建造于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是為旌表抗擊清軍、守衛(wèi)城池、以身殉國的兩部(戶部、刑部)名臣楊子鳳所立。牌坊材質(zhì)為類青白石料,顏色奇白更偏向漢白玉;其結(jié)構(gòu)為四柱三橫梁三楹沖天式(也叫柱頭式),中間兩柱和橫梁較長,兩側(cè)立柱和橫梁較短,都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圖案和文字,中間橫梁上鐫刻出大大的匾額。整個牌坊用石獨特講究、造型簡單大方、雕刻工藝精致,雕刻的文字雋秀清麗、云紋圖案磅礴的大氣,由于通體白色,在陽光照射下潔白無瑕、晶瑩閃亮,因此聞名方圓幾百里。
乾隆年間無極知縣黃可潤編修的《無極縣志》記載:“兩部名臣坊,為刑部郎中楊子鳳立,坊在城隍廟西,石色太白,形家以為不宜,知縣高以顏料飾之?!?/p>
經(jīng)查史料,牌坊從順治年間建筑之初到“形家覺得不宜,知縣高以顏料飾之”,時間不會太長,推測縣志中的“知縣高”就是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來無極任知縣的高必大。因從順治到乾隆年間包括黃可潤在內(nèi)二十三位無極知縣中,唯有高必大一人姓“高”。另有關(guān)于無極玉牌坊的傳說,講的是“康熙到江南巡訪,回京路過正定府,聽說無極縣有一玉石牌坊,正好回京順便路過無極要親眼看看,無極人害怕玉石牌坊讓康熙皇帝弄走,就找到縣太爺,晚上縣太爺便派人將玉石牌坊涂了一層墨。第二天一大早,皇帝來到玉石牌坊前,撩開轎簾一看黑乎乎的大牌坊,說道“這不是青石的嗎?”,沒下轎就直接回京了。”傳說不無道理,因縣志記載康熙皇帝曾于康熙是十年(公元1702年)和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2月巡視京畿時曾兩次留住過無極縣城。
兩部名臣坊經(jīng)歷了二、三百年后,清末塌下左右兩楹,民國初期又將所剩的上部塌下,只留下中部的“門洞”。文革中,被當(dāng)作“四舊”拆除。牌坊雖已不再,但牌坊的主人和他的不畏強寇、以死捍衛(wèi)縣城的忠義事跡在無極人中世代相傳。
楊子鳳,無極合流村人,父親楊范,以孝義聞名鄉(xiāng)里。
萬歷丙午年(公元1606年),楊子鳳鄉(xiāng)試中舉。他性情豪邁,義氣爽朗,喜愛讀書,特別是歷史書籍及人物傳記,每當(dāng)讀到忠孝節(jié)烈等情節(jié),就被書中主人翁及事跡所感染,觸之以情,喜怒于色,拔劍起舞,涕泣悲歌。楊子鳳很關(guān)注無極的史籍和人物,特別敬慕無極歷史名人越石(劉琨)、孟成(甄濟)等人的為人處事。初任山東濟南府德州德平縣知縣,重教育人,鼓勵農(nóng)桑,嚴(yán)捕盜賊,四境肅然,愛護百姓,德政感人。天啟三年(1623年),皇帝朱由校頒發(fā)詔書,予以褒揚。后提升為絳州知州,又光州知州,再升湖州府同知,累遷戶部員外、刑部郎中。著有《治湖條政》、《刑曹平友》2書,流傳后世。
崇禎年間(1628-1644年),楊子鳳辭官還鄉(xiāng),因流寇猖獗,社會不寧,乃移居城中。崇禎十六年春,清兵連克安國、深澤、新樂諸城,矛頭直指無極縣。楊子鳳率家丁挺身力戰(zhàn),視如寇仇,同知縣趙文耀和衷共濟,豈能默然待死,共商守城御敵大計,誓與縣城共存亡。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十二日,清軍攻陷城池,楊子鳳戰(zhàn)死,全家從死者10余人。后在東合流村南建子鳳墓,立碑志念,從死族人皆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