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媽祖的歷史淵源(2)
白瑤
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
媽祖進香雖然是去表示敬意,給對方面子,但是自己要的是里子,也就是說儀式的作用在沾取或分割對方香火到己方來,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因此進香回來都要舉行繞境的儀式,神明繞過家家戶戶,把香火正旺的神明的香爐里的香枝,與信徒家之香爐的香枝“交換香”,目的即是為了利益自己境內(nèi)的信徒。進香雖然需要的花費龐大,但是生財有道的廟宇常藉進香賺錢,因為一般人也喜歡參加進香,左鄰右舍、呼朋引伴同往參加更是樂趣無窮,既是神圣之旅,也是觀光之旅,又是社交之旅,一兼二顧三顧,這是臺灣人的行為模式。最重要的是,共同舉辦進香的地域社群借著進香的共同行腳,促進彼此的共同體或社群意識,這是進香最明顯的社會意涵。因此進香的來去兩造之間不無名與利、面子與里子之互惠交換的意涵。海峽兩岸媽祖的交流也應如此,我向你表示敬意,你自當待我以禮。神明間的行為表現(xiàn)其實亦是人間的交際邏輯。
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的歷史意識
我們?nèi)粲^察進香的路線可發(fā)現(xiàn)它正好是移民路線的反向。先民由唐山過臺灣,在臺由南而北拓墾,今人到大陸進香,由北而南在臺灣各地的歷史名廟展開進香,不無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移墾艱辛的歷史意識。因此,鄭成功登陸最早地點的鹿耳門之媽祖廟,中部移民進出的港口如鹿港與笨港,均有媽祖廟,并由于正統(tǒng)之爭,顯功與土城之媽祖廟相持不下,北港與新港為誰是笨港之正統(tǒng)爭執(zhí)激烈。
顯示臺灣社會深層的二元結構
不僅顯功與土城、北港與新港,臺灣很多地方的媽祖廟都有媽祖的二元之爭,顯示臺灣社會深層的二元結構。例如,新竹城有內(nèi)外媽祖之分,內(nèi)媽祖在天后宮,外媽祖在長和宮;彰化城也有內(nèi)外媽祖之分,城內(nèi)是天后宮,城外是南瑤宮。二元之分有時是官廟與民廟之別,有時是城內(nèi)與城外之別,有時是漳泉之別。媽祖廟是民氣匯聚之處,民之所分,自然也就現(xiàn)之于神。
媽祖的臺灣化—由海神而成雨水之神
臺灣的媽祖神像有一些特色,黑面是其一,雍容富貴是其二,與大陸消瘦的粉面媽對照強烈。媽祖原是海神,緣起于莆田湄洲嶼小島上的漁村之女,生前死后都有護佑海上安全、救助海難的靈驗事跡。臺灣先民攜之渡海來臺,保佑平安,在臺拓墾以來,迭獲庇佑,媽祖已然臺灣化,由海神而成雨水之神,“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傳說更助長迎媽祖常帶來雨水的事跡傳播。臺中縣大肚與龍井地區(qū),有一個“西保二十莊迎媽祖”的組織,當?shù)赜幸粍t諺語最能傳神的表達媽祖帶來雨水以及三月時節(jié)氣候陰晴不定的景況:“墩仔頭烏,營埔雨,林仔爛糊糊,澇婿浪雨滂,王田燒死人,山仔頂著青驚,社腳去探聽,講無影,大肚戲相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