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城人為何不過端午過十五
歡欣郎
每逢粽葉飄香,我們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農(nóng)歷5月5日)到了,但是,當(dāng)全國各地、不同的民族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或龍舟競渡或腰鼓歌舞來慶祝節(jié)日緬懷先賢的時候,宜城人卻靜悄悄地等待著陰歷5月15的到來,到了這一天,出嫁的女人攜夫牽子趕回娘家,外出的兒孫也紛紛回鄉(xiāng),與父母長輩一起品嘗粽子、追憶先賢。這個獨特的風(fēng)俗已經(jīng)延續(xù)了很多很多年了,但追根索源,還是得從屈原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宜城的特殊地位說起。
早在公元前689年,剛剛繼位的楚文王就將楚國的都城建在了鄢郢(今宜城市城西南20里鄭集皇城村),優(yōu)越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一代又一代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奮斗,使默默無聞的楚國在這里成就了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的豐功偉業(yè)。但到了公元前300年前后,楚國日漸衰退。當(dāng)時,屈原作為楚國的上大夫,楚懷王熊槐時期的左徒,深受懷王的重用,他“博聞強識、明于治亂”,主張“修明法度、舉賢薦能、東聯(lián)齊國、西抗強秦”,協(xié)助懷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國事漸衰的楚國初現(xiàn)生機。
公元前299年,懷王不聽屈原的勸阻,前往秦國,被秦王索要城池不成扣留于秦。懷王的長子熊橫(楚頃襄王)繼位后,聽信奸佞的讒言,將屈原放逐 漢北、江南。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引谷水筑長渠 攻楚,淹死楚國軍民十?dāng)?shù)萬人,大敗楚軍。身在湖南的屈原聞訊后,悲切異常,深感興國無望,是年5月初5,懷抱巨石自沉汨羅江。
屈原的去世,讓特別崇敬他的民眾十分痛惜,又怕水中魚蟹吃掉他的尸體,紛紛拋灑食物入江,后來,崇信鬼神的楚人就把食物于植物的葉子包裹、煮熟,制成粽子,于每年的陰歷5月初5將粽子拋入江中,敬祭鬼神緬懷屈原,逐漸演變成今天端午節(jié)日。而當(dāng)時的宜城身處楚國都城,雖楚頃襄王已敗走于陳,但王族的勢力仍是很大,公開地祭奠被流放的臣子肯定為王法所不容 ,于是,聰明的宜城人便將祭奠屈原的日期往后延長10天,將陰歷5月15日定為屈原的祭日,包粽子、擺祭壇,進行祭奠,后來,便演變成今天的5月15過大節(jié)氣了。
時光荏苒,從公元前278年到今天,已經(jīng)2287年了,但屈原所創(chuàng)立《楚辭》等文學(xué)著述,以及他充滿愛國主義情懷和不畏艱險的斗爭精神,仍在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不停地上下求索。追尋先人的足跡,緬懷祖輩先賢的端午,作為中華民族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已被我們繼承下來,也將不斷地傳承下去。而宜城只過十五不過端午的習(xí)俗,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幻而逐漸忘卻,繼續(xù)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