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鐵路客車乘車購票流程
往惜韜
民國時期,鐵路客車車廂主要有三種:頭等車、二等車、三等車。這是法定車廂,一般每趟車都會加掛。比如張作霖被炸死時所乘那趟車,就加掛了頭等車8節(jié)、二等車3節(jié)、三等車5節(jié)。
1948年,滬寧豪華專列的頭等車箱,座椅舒適,內(nèi)部裝潢雅致
1948年,滬寧豪華專列的二等車箱,也是相當(dāng)舒適的
曾經(jīng),“有座”并非必需品,而是一種特殊享受;如今,“有座”成為常態(tài),無座票票價飽受爭議,成為社會的關(guān)注熱點。
無座火車票不是今時今日的產(chǎn)物,更不是中國的特有產(chǎn)物。那么,無座火車票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在國際上又是怎樣的呢?
買票、檢票、上車三次殺出血路
民國時期,鐵路客車車廂主要有三種:頭等車、二等車、三等車。這是法定車廂,一般每趟車都會加掛。比如張作霖被炸死時所乘那趟車,就加掛了頭等車8節(jié)、二等車3節(jié)、三等車5節(jié)。
頭等車一般是政府要員、外國人、大商人、社會名流坐的。座位為軟座,鋪著地毯,化妝室、衛(wèi)生間等一應(yīng)俱全,并且一般帶有臥鋪車。
二等車的乘客主要是政府低級職員、白領(lǐng)和小商人等。座位也是軟座,設(shè)備較頭等車略差。有單純的座車,也有附帶臥鋪功能的座車。后者白天是座位,晚上長椅為下鋪,靠背支起當(dāng)上鋪。
三等車的乘客更加廣泛,全是硬座車,車座為木質(zhì)硬座。
如果您能有幸穿越到民國,買張車票,您會發(fā)現(xiàn),以上三種車廂,全都是“無座”的:車票票面上只有發(fā)到站、票價、車廂等級等信息,沒有座位號。所有乘客都是上車找座位,沒有對號入座的說法。
頭等、二等車的車票很貴,且有身份限制,普通百姓不但坐不起,也坐不上。大多時候,這兩種車廂比較空蕩,上車不愁找不到位置。最痛苦的是三等車的乘客。
那時候,乘車順序一般是這樣的:買票、候車、檢票、上車找座。因為沒有對號入座制度,整個過程都是爭先恐后,紛紛攘攘的場景。那時也沒有預(yù)售票制度,火車票都是現(xiàn)買。大站開車前兩小時開始售票,小站1小時。
買票要排大隊。三種車廂的售票窗口是分開的,一般頭等、二等售票窗口人不多,三等車售票窗口則是人山人海。大火車站周圍,一年四季都活躍著替人買票賺錢的黃牛黨。
檢票上車的時候,還要懂“潛規(guī)則”。當(dāng)您排著長隊等待檢票,快輪到您時,突然聽到檢票員大喊:“客滿了,停止檢票”。此時常出門的旅客并不慌張,只要上前遞上車票時順便遞上一張鈔票,檢票員立即放行。無票乘客私下塞點錢給檢票員,也能進(jìn)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