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清河坊的胡雪巖故居(2)
巧荷
舉手投足皆傳奇
閱盡了千年歷史,清河坊成為杭州城市發(fā)展的一個縮影,這里的大街小巷刻下了杭州不同時期的印記,可以說是杭州僅存的一部瀕臨散頁、但仍不失完整的杭州古都?xì)v史教科書。漫步其間,歷史會在你舉手投足時告訴你曾經(jīng)的故事:以著名詩篇《石灰吟》而留傳于世的民族英雄于謙,就出身在祠堂巷里;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在這里建起了與北京同仁堂遙相呼應(yīng)的慶余堂中藥房;有1000多年歷史,直到1956年才關(guān)門的保和堂藥店在華光巷口,傳說與白娘子有過一段愛情的許仙曾在這里做過伙計……當(dāng)年,河坊街不僅是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兒,更是南宋的文化和經(jīng)貿(mào)中心。杭州人可以去“老字號”商鋪孔鳳春香粉店買點兒胭脂水粉,轉(zhuǎn)個街角再到萬隆火腿店買些火腿回家煲湯,宓大昌旱煙店、葉種德中藥堂、王順興面館、翁隆盛茶莊……這些店都是老杭州人再熟悉不過的市景了。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4月27日午時,一個新生命在清河坊太平里的一戶人家誕生了,這就是明朝名臣于謙。于謙自幼聰明好學(xué),讀書過目不忘,15歲考中秀才,16歲起就讀于吳山三茅觀,寫下了有名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边@詩成為他一生為人的寫照。于謙成名于1449年8月的“土木堡之變”。當(dāng)時,明英宗被俘,成王監(jiān)國,以于謙為兵部尚書,負(fù)責(zé)保衛(wèi)京師。1457年,英宗復(fù)辟,忌恨于謙,因此以“意欲謀逆罪”將其殺害。1465年,于謙冤案昭雪,恢復(fù)官位名譽,謚“肅愍”“忠肅”。
杭人認(rèn)為岳飛、于謙為西湖山水增添了英氣,曰:“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庇谥t故居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光緒年間復(fù)修。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改為民居,1989年整修后恢復(fù)為于謙故居。重修后的故居較好地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風(fēng)格,前筑有影壁,后院有琴臺、半亭、水塘,植有修竹寒梅,環(huán)境清雅。近人鐘毓龍《說杭州》載:“祠堂巷,北通太平坊巷,南山河坊巷,東由高銀巷出太平坊,宋時名南新街,明于忠肅公謙之宅在此。后其宅改為憐忠祠,故有此巷名?!?/p>
說起河坊街大井巷,老杭州幾乎無人不曉,此巷毗連清河坊,舊日巷內(nèi)有胡慶余堂、朱養(yǎng)心藥室,張小泉近記剪號等諸多百年老店。大井巷因巷內(nèi)之大井而得名。此井深約4米,靜止水位1.8米,井水系孔隙水和裂隙喀斯特水的混合,號稱錢塘第一井,舊名寒泉,又名吳山井、吳山泉,俗稱大井。錢塘第一井系五代吳越國德韶和尚所鑿。據(jù)載,此前這里為寒泉,即散漫之泉,至德韶國師開始聚之成井。此泉水不雜江湖之味,甘甜寒洌,泓深瑩潔,異于眾井,故名錢塘第一井。又因此井出鑿時規(guī)模甚大,周四丈,故俗稱大井,因井口無蓋,常年有人掉落水井,為此,遂于南宋紹興年間由太尉董德元捐錢,用大石板蓋住井口,上開五眼。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杭城大旱,城中諸井均已干竭,獨此井不涸。日下萬綆,井水仍然不增不減,人們以為神異,明洪武五年(1372年),參政徐本立石,正面刻“吳山第一泉”五字,背面記述此井在南宋淳祐年間大旱之時救濟百姓之事?,F(xiàn)五眼井尚存,井圈為六邊形,深約4米,井壁用條石菱角式砌筑,井水清澈見底,依然從不干涸。杭州人的生活從井邊開始。如今大井仍在滋潤著這方土地,養(yǎng)育著這里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