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褲瑤砍牛送葬習(xí)俗
墨雨軒
在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xiāng)等地聚居著瑤族的一個支系——白褲瑤,因白褲瑤至今沿襲著古老的生活習(xí)俗,有著“人類文明活化石”之稱,特別是喪葬文化中的“砍?!眱x式,更是充滿著神秘色彩。
砍牛送葬,在白褲瑤的心目中是尊重和孝敬老人。他們認(rèn)為牛是前輩創(chuàng)業(yè)的結(jié)晶,逝者在天堂依然要耕織勞作,依然要生活。所以,與白褲瑤老人相生相伴的牛,自然要隨逝者一同升天,為在天堂中的逝者耕織勞作??撑r,四方親友都前來參加這個莊嚴(yán)的儀式。
砍牛前,先理好一根約2米高的木樁,用竹圈套在木樁上,然后用鐵環(huán)拴住牛鼻,以長麻繩系于蔑圈外,使牛能繞著木樁轉(zhuǎn)動。
砍牛前,死者家屬按男女排著隊,每個將手里拿著的谷穗喂牛,拜牛、哭牛。
“哭?!苯Y(jié)束后,主持砍牛儀式的巫師,一邊對著兩頭牛撒白米,一邊用本民族語言念唱先輩祖宗的功德、死者的經(jīng)歷和后人對死者的懷念,囑咐牛到了另一個世界要好好勞作。念完,砍牛手從舅爺手中接過砍牛刀揮刀砍牛,把牛砍倒后便接牛血倒入預(yù)備好的酒中,再用竹簡裝上牛血灑,敬鼓手、敬親友、敬眾人。
砍牛的刀要磨七天,甚至到了吹毛可斷的地步,以減輕牛的痛苦。而砍牛時只能砍牛角后面的牛頸,切忌砍在牛角上,因為牛角還要完整地放在死者墳前。同時,砍牛只可砍三、五、七、九刀,由喪家視情況而定,但須是單數(shù)。
白褲瑤是聚族而葬的。同族均有固定的墓地。眾人把靈柩抬到墓地,葬畢,在墳堆前豎立兩根圓木柱,木柱上刻著若干道道,在中間插入被砍的牛角。牛角越多越表示死者的尊榮。安葬完畢,送葬者每人依例可以得到一塊牛肉和一團(tuán)糯飯。
白褲瑤的喪葬儀式中砍牛祭祀的情景,與云南廣南出土的漢代銅鼓鼓腰部的剽牛圖案,極為相似。由此可見,白褲瑤的砍牛送葬是南方民族的古老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