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雁蕩山 東南第一山
夢一場
雁蕩山坐落在浙江溫州樂清境內,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
雁蕩山,又名雁巖、雁山。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蕩。雁蕩山根植于東海,山水形勝,以峰、瀑、洞、嶂見長,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被稱為“東南第一山”。
雁蕩山系綿延數(shù)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澤雅)、東雁蕩山(洞頭半屏山),通常所說的雁蕩山風景區(qū)主要是指樂清市境內的北雁蕩山。由于處在古火山頻繁活動的地帶,山體呈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巖怪石,稱得上是一個造型地貌博物館。
北雁蕩山以奇峰、瀑布著稱,有七大景區(qū),面積逾450平方公里,其中以東南部的靈峰、靈巖、大龍湫最為有名,并稱為“雁蕩三絕”。
游雁蕩山一定要看靈峰夜景,這才是雁蕩山的精靈所在。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山峰此時都披上神秘的盛裝,惟妙惟肖,再加上導游給你天花亂墜地一吹,如入仙境一般。
雁蕩山主體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東北部海濱,小部在臺州市溫嶺南境。雁蕩山形成于一億二千萬年以前,是環(huán)太平洋大陸邊緣火山帶中一座日至紀流紋質破火地,其開山鑿勝始于南北朝,興于唐,盛于宋。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謝靈運、貫休、沈括、徐霞客、康有為、張大千、沙孟海、潘天壽、郁達夫、郭沫若、鄧拓、舒婷等都留下了詩篇和墨跡。
尤其是徐霞客的游記對雁蕩山的描述較為有名。
南朝時期,梁國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為雁蕩山開山之始。唐代時期,西域高僧諾詎那因仰慕雁蕩山“花村鳥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來雁蕩山弘揚佛教。其人被奉為雁蕩山開山鼻祖。
宋代時期,雁蕩山開發(fā)規(guī)模逐漸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為雁蕩山發(fā)展鼎盛時期。
雁蕩山的文人遺跡
雁蕩山大尺度的奇特景觀形象,給詩人、畫家、文人學士以強烈的美感和靈感。于此賦詩作畫,留下大批作品,其中詩詞5000多首,以及龍鼻洞等400多處摩崖石刻,還有南閣牌坊等歷史古跡。清人施元孚游寢雁蕩山十年后提出“游山說”,說的是中國古代游覽山水活動中回歸自然,與大自然精神往來的精神文化活動的經驗總結,這與清末學者魏源提出的“游山學”是一致的。
雁蕩山的的科研價值
雁蕩山造型地貌,也對科學家產生了強烈的啟智作用,如北宋科學家沈括游雁蕩山后得出了流水對地形侵蝕作用的學說,這比歐洲學術界關于侵蝕學說的提出早600多年?,F(xiàn)代地質學研究表明,雁蕩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破火山。雁蕩山是大自然解剖的一座白堊紀破火山立體型模型,是流紋質火山巖自然博物館。雁蕩山破火山全球性突變事件具有時間與空間的獨特性,在西太平洋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巖)帶中具普遍性與代表性,是研究大陸邊緣巖漿作用深部地質過程的天然深鉆。
看雁蕩山的歷史沿革中的數(shù)字以及古代名人在這里留下的足跡,就足以見證了其被稱之為”海上名山“的理由:一億二千萬年以前,雁蕩山在環(huán)太平洋大陸邊緣火山帶中形成;南朝時期,梁國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為雁蕩山開山之始;唐代時期,西域高僧諾詎那因仰慕雁蕩山“花村鳥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來雁蕩山弘揚佛教。其人被奉為雁蕩山開山鼻祖;宋代時期,雁蕩山開發(fā)規(guī)模逐漸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為雁蕩山發(fā)展鼎盛時期;2004年,雁蕩山被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初其被命名為世界地質公園。
作為溫州唯一的5A級景區(qū),雁蕩山成名已久;作為浙江文化旅游中的“佼佼者”,雁蕩山定讓人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