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莘縣四女樹村的傳說
夢桐
山東聊城莘縣歷史悠久,古跡眾多,許多村名、地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
莘縣縣城城北約15華里處,有個800余人的村莊叫“四女樹”。一個不算太大的村莊,何以有個如此古怪的村名?這個村子可不簡單,據(jù)記載,明清時期,此村曾有王氏家族,四世皆為官,名聲響徹一時。關(guān)于“四女樹”村名的來歷,便和王氏家族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
元末期初,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事頻頻,天災(zāi)不斷,生靈涂炭,萬物遭劫,大片肥田沃土變成了人跡罕見的荒野廢墟。明朝政府為平衡人口密度,以利培植國力,決定從太行山以西向中原地區(qū)移民屯田。王、張二姓隨著移民的人流從山西洪洞縣來到了莘縣城北,墾荒種地,建房立村,因王氏人口較多,便取村名“王家莊”。后又有郭、程二姓由附近村莊遷來,村莊漸大,村名未改。
王氏宗教中有個王士安,祖居山西洪洞,雖非書香門第,也算個也耕也讀的人家。到莘縣后,與當(dāng)?shù)厝擞押孟嗵帲x兼顧,生活倒也如意。王士安本人年齡已大,仕途無望,便潛心培養(yǎng)兒孫。好在兒孫輩皆有乃祖風(fēng)范,天資聰慧,悟性頗強,經(jīng)王士安悉心指導(dǎo),學(xué)業(yè)日見長進(jìn),兒子王鼎,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中舉,就任山西聞喜縣知縣。孫子王衡由吏員遷任順義縣丞,再升任陜西寧夏倉大使,為人謹(jǐn)慎謙和,頗有政聲。曾孫王端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入貢,任云南彌勒州吏目。
玄孫王室生而聰穎,且勤奮好學(xué),十幾歲便能吟詩作文,名聞鄉(xiāng)里。后師從莘縣教諭吳宗器(福建莆田人),才華愈加顯露,深受乃師器重。吳宗器奉命纂修莘縣志,便讓王室主筆。王室不負(fù)師命,足跡遍及莘縣城鄉(xiāng),“尋訪舊志,僅得一本……遂酌諸時事,證諸經(jīng)史及鄉(xiāng)間故老之所見聞……于闕略者補之俾其全,差訛者辨之俾其正……不一月而是志成,類分為十卷,裝演為二帙?!边@就是現(xiàn)存莘縣最早的縣志——《正德莘縣志》。修志過程中,王室有感于莘縣歷史之悠久,文化之燦爛,風(fēng)物之俊美,山河之壯麗,寫下了大量詠物言志的詩篇,僅收入縣志的就有《馬頰環(huán)流》、《甘泉漱玉》、《古塔摩天》、《伊廟松風(fēng)》、《祐堂槐影》5首。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室中舉,初任河南汝寧府光山縣知縣,丁母憂后復(fù)任直隸完縣知縣。王室在任期間,愛護(hù)百姓,為政清廉,興利除弊,懲惡揚善,使得治下市無游民,野無惰農(nóng),奸邪斂跡,秩序井然。不久被薦為戶部主事,與夏言、嚴(yán)嵩同朝為官,并與八才子之一的李開先同部任職。王室在朝為官期間,對封建官場中的爾虞我詐、互相傾軋頗為反感。
王室的原配夫人(今佚其姓)是位典型的賢妻良母。王寶求學(xué)時,她“佐夫儒業(yè),午夜不寐”;王室外出做官時,她留在家中,孝敬照顧公婆,撫養(yǎng)四個女兒,不料賢人短壽,中年早逝,四個未成年女兒哭得昏天黑地,在場人無不為之飲泣。出喪時正值雨天氣,四個女兒拿的四根柳木哀杖插在母親墳前,竟然個個成活,長成了四棵柳樹。后人哀其早逝,不忍拔去,樹便越長越大,終至成蔭。這一凄切哀惋的故事傳遍鄉(xiāng)里,人們便漸稱其村為“四柳村”。后來附近建起了一座廟堂。建于高臺之上的廟宇常被稱為“榭”,于是村名也漸由“四柳樹”衍化為“四柳榭”。此廟后來改建為“齊王廟”,現(xiàn)尚存鐫有《重修齊王廟碑記》的斷碑一截。廟內(nèi)曾有一口一米多高的大鐵鍾,鍾體上鑄有“四柳榭”三字。鍾于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
王室的原配夫人去世后,續(xù)妻性格古怪,脾氣暴戾,對四個非己生的女兒百般虐待。王室在外為官,無暇顧及家事。四個女兒無法忍受繼母的打罵,常到生母墳前哭訴。終于有一天,四個女兒絕望之極,一起吊死在母親墳前的四棵柳樹上。王室聞訊后,又驚又氣,回家休了妻子,厚葬四個女兒,并將村名改為“四女樹”,以示紀(j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