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崇文重教的標志 石楣桿
紹懿桑
“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傳承千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石楣桿就是古時客家地區(qū)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征。以前,客家人為銘記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在祖屋或祠堂前豎立石楣桿,以光門楣,激勵來者。
據(jù)傳,我國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在交通要道豎立雕刻精美的柱子,作為識別道路的標志,稱“華表”。閩粵客家人的石楣桿(又稱古旗桿、石筆),形狀與“華表”有相似之處,但作用不同,石楣桿是為了激勵人們成才立業(yè)、造福桑梓而造的。舊時在閩粵客家人聚居的不少家廟、祠堂或祖屋前,都屹立著富有地方色彩的石楣桿。這些“楣桿”是當?shù)厝藢l石鑿成方形或圓狀的石柱,然后在石柱上雕刻龍、鳳等吉祥物的裝飾品。
據(jù)稱,古時候,本家庭的人若考中進士,便請名匠精選石料,精雕細刻成長五六米的石楣桿,并鑿上姓名、生平和主要功績,立于家廟、祠堂或祖屋前,以示顯耀、銘念。最長的楣桿有10多米。
到了清朝,考上秀才、舉人的也可以豎石楣桿了。不過,楣桿的底座不一樣,秀才、舉人、進士的楣桿底座龕部分別鑿成四角、六角、八角形狀。
如今,在梅州不少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門前,仍可見屹立數(shù)百年不倒的石楣桿。
石楣桿是一種豎立的圓錐狀石柱,一般有三至四節(jié),第一節(jié)為一支石筆,第二節(jié)柱體一般雕刻有“雙龍盤柱”、“魚躍龍門”等吉祥圖案,第三、第四節(jié)則用兩塊石頭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試第幾名進士(或加官銜)等銘文。如果功名越大,柱子則越高,花飾也越多越精致。所以某個家族出了多少人才,做了多大的官,從石楣桿上就可一覽無遺。
梅州很多老圍龍屋門前的禾坪邊上都豎有一對或幾對石楣桿,成為梅州圍龍屋的一景。自宋朝以來梅州文風(fēng)日盛,人才輩出。為表彰考取功名者都在老祖屋門前禾坪邊豎一對石楣桿,上刻某年某地某種考試某人考取某功名。這是考取功名的人和家族的榮耀。也是為了激勵子孫后代努力讀書光宗耀祖。
石楣桿梅州各縣不盡相同,有園、有方、有長、有短。但就梅縣而言都是用花崗石鑿成扁方形楣桿一對,比人頭略高豎在祖屋門前。據(jù)統(tǒng)計僅在清朝時期梅縣一地就有進士90人、舉人623人。加上貢生數(shù)量就更多了??梢娒房h人才輩出,文化之鄉(xiāng)名至實歸。當時梅城到處石楣桿,成為梅城客家圍龍屋的一景。
科舉制度廢除后,這些石楣桿仍然豎立在圍龍屋前,訴說當年的榮耀。民國時期梅城拆城建街道拆了不少石楣桿。解放后又拆了很多。
近年來梅州城市發(fā)展很快,都是成片開發(fā),拆了很多圍龍屋,石楣桿也一并拆去了。現(xiàn)在梅城石楣桿存量少了很多但還可以在一些老圍龍屋前見到。
梅州市近年新建的院士廣場中央便矗立著三根石楣桿。這三根石楣桿高近15米,分三節(jié),桿身圓形,桿尾漸收,下節(jié)直徑約60厘米。東面楣桿的第一節(jié)雕刻了素潔的朵朵蓮花,周圍祥云繚繞,盤旋而上,蘊含著客家讀書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潔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石楣桿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盤柱蛟龍,洋溢著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淪、不屈不撓、奮斗不息的精神;西北面石楣桿的中段浮雕魚躍龍門,鯉魚在浪花飛濺的激流中翻騰跳躍,象征著客家人從古至今的激流勇進和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