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dú)特的興化民俗(9)
坑爹的生活
年終掃巡“大用工”
掃巡:選初十至二十日之間雙日進(jìn)行。莆陽俗諺:“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边@次掃巡非同平常,一定掃到邊邊角角,防止死角。一般是全家動員,廚房用具及臥室棉絮,全搬到太陽下暴曬,第二日洗棉被蚊帳等,掃巡用稻草或蘆葦葉捆,插上竹竿,示清涼驅(qū)邪之意。竹竿用紅紙封圈,示吉利意。當(dāng)天吃“擦粉”,即把一年來的碎米粉、線面條佐以青菜、甘薯粉,煮成糊粥,表示清理舊帳,明年再置辦新貨。古代描述年關(guān)“掃塵”風(fēng)俗的《掃塵》詩:
一年一度一清塵,且喜今朝事事新。
好把家珍分位置,留將潔凈送神明。
廿三“送嬸娘媽上升”
卅六金莖作此身,盈門有爛嫁衣新。
紅裳必待經(jīng)年換,不是朝天不拂塵。
這是一首描述農(nóng)歷廿三“送嬸娘媽上升”活動情景的《竹枝祠》。小娘也作“新娘”,莆田舊俗,女子出嫁時,隨嫁一尊“新娘媽”。傳說古時莆俗嫁女,必須備辦妝奩,一般人家把女兒視為賠錢貨,經(jīng)常發(fā)生溺死或拋棄女嬰事件。有黃氏婆婆,收留撫養(yǎng)不少棄女。后來受黃氏撫養(yǎng)成人的女子出嫁,為感念黃氏養(yǎng)育之恩,無以報答,就以草扎成黃氏模樣,隨嫁夫家,終身奉祀,稱之為“黃氏媽”俗稱“新娘媽”。舊時以36桿稻草和紅筷子一根為芯骨妝成人形。身外糊紅紙,貼肚兜及剪紙花樣。每到農(nóng)歷六月初六和十二月廿三送年日,婦女總會換去“新娘媽”的舊裝,用新紙換上新裝,并置祭品、焚紙轎,送她朝天。十二月二十三日“送嬸娘媽上天”:女兒出嫁,娘家用稻草三十六根,扎成婆娘人形,用紅紙封好,無頭無腳,頭插紅花,底座用泥巴塑墊,名為“磨姐”,讓女兒一起嫁至夫家,保護(hù)生男育女。
易灶神,添新畫
舊俗每年在臘月送神時要換貼新的灶君像,今已無傳。
十二月二十四易灶神新像,主要程序有:拂塵、換新像、“具蔬菜米粿幢幡輿馬之屬,烤柴以送神”上天言好事?!稓q朝八詠》之《換灶符》描述很形象:
桃符萬戶盡更新,一幅畫圖是灶神。
堪嘆王孫多媚態(tài),且將面目繪來真。
廿五日頭忌出門
二十五日頭為“天官賜福”日子,清《莆田縣志》載:“各家清潔香燭迎神。是日無敢斗嘴,商家不索欠,婦女穢衣褲不得曬,馬桶不倒。”
二十五頭又是還愿日,平時凡向神許下愿的,無論金錢財物主動送城隍廟,由執(zhí)事代為施舍予貧困。
6、全家齊動手,紅團(tuán)蕃薯起
十二日二十六起做紅團(tuán)、“番著起”。貼白額春聯(lián),備辦豐厚祭品和貢銀祀天地,名曰“辭年”。
三十暝歪齊圍爐
全家圍爐,宴席一般十道菜,示不浪費(fèi)。煎魚不切除魚尾,煮螃蟹一定要買“十腳全”,示十全十美。圍爐后給小孩發(fā)壓歲錢,全家守歲。在外親人無法回家的,仍留座位與碗箸,示大團(tuán)圓。有的在八仙桌下養(yǎng)盆活鯽魚,名曰“積寶纏腳”。大戶人家庭院有水井、水池的,往往丟若干硬幣,名曰:給水神壓歲,示水漲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