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儀中的結發(fā)與合髻
涵潤醬
“結發(fā)”與“合髻”是中國古代婚禮中先后出現(xiàn)的兩個重要的儀式。由于兩者都是以新婚男女的頭發(fā)作為婚姻結合的信物,因而在性質(zh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處理形式上有差別。它與外國某些民族的“結發(fā)”風俗,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處于對偶婚階段的霍匹印第安人氏族,其青年男女舉行婚禮時,由雙方的母親或女性親戚給他們在一個盆里洗頭,并將他們的頭發(fā)混合在一起,叫做“結發(fā)”,表示彼此的系屬關系,以象征婚姻的結合。
中國上古原始社會的“結發(fā)”婚儀,已不可考。據(jù)古書記載,“結發(fā)”婚儀在階級社會已經(jīng)深受買賣婚姻的影響。《曲禮》云:“女子許嫁,纓?!薄袄t”,是一種絲繩。女子許配人家以后,便用它來束發(fā),以此表示她有了對象:“示有從人之端也?!敝钡剿苫闀r,那條絲繩才由新郎親手從她的頭發(fā)上解下,這就是《儀禮?士昏禮》說的“主人(婿)入,親脫婦之纓”。
可見,“纓”確是夫妻關系的信物。漢、唐詩歌中,多有“與君初婚時,結發(fā)恩義重”(曹植《種葛篇》)、“結發(fā)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別》)之類的詩句,說的就是這種“結發(fā)”婚儀。
唐代中、后期,“結發(fā)”由婚前系纓、成婚時脫纓,變成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綹頭發(fā),綰在一起作為信物。唐代女子晁采與情人私訂終身,還寫了一首《子夜歌》:“儂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fā)。覓向何人處,綰作同心結?!痹娭忻鑼懙募舭l(fā)、綰發(fā)的細節(jié),就是“合髻”的儀式。
此后,“合髻”婚儀更是風行一時,不但民間流行此俗,而且“公卿之家,頗遵用之”(《新五代史?劉岳傳》)。宋代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對“合髻”的儀節(jié),說得更具體:入洞房后,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發(fā)。二家出匹段、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边@種以剪下少許頭發(fā)作為婚姻信物的婚俗,到明代仍未絕跡。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的“結發(fā)”婚儀,比用其他物品(如儷皮、雁)作為婚姻結合的憑證更原始一些。從這個意義上說,可能與霍匹印第安人的“結發(fā)”婚儀有相通之處。
上述情況表明,“結發(fā)”是新婚夫妻舉行婚禮中的一種儀式,不同于成年男子的加冠或成年女子的著笄(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因而用男冠女笄來解釋“結發(fā)”是不妥當?shù)摹6昂削佟眲t是新婚男女各自剪下一綹頭發(fā),綰在一起,作為信物,而不是新郎新娘把頭發(fā)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