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德新葉古村的祠堂
溫瞳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宗法制度始終是封建專制的基礎(chǔ)。宗法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是以血緣的祖宗關(guān)系來維系世人,以祖為縱向,以宗為橫向,以血緣關(guān)系區(qū)分嫡庶,規(guī)定長幼尊卑的等級。
在皇帝世襲的制度下,構(gòu)成了封建社會特有的家國不可分的關(guān)系,形成了從上到下的重血統(tǒng)、敬祖先、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法社會意識。無論是帝王的祖廟還是庶民的祠堂都是提供實行宗法統(tǒng)治的場所。從祖廟到祠堂都是宗法制度的物質(zhì)象征。
按《禮記》規(guī)定,帝王、諸侯、大夫、士各設(shè)有不同數(shù)目的宗廟進行祭祖活動,而庶民不允許設(shè)專門的廟,只能在家里祭祖。直到元朝宗法制度進一步強化朝廷才允許庶民建宗祠,從此以后老百姓才有了祭祖的地方稱為祠堂(亦稱家廟)。
新葉村祠堂的發(fā)育非常典型,它的祠堂數(shù)量多,等級層次分明,規(guī)格齊全,記錄了大量歷史的、民俗的信息。在《玉華葉氏宗譜里居圖》中所標識的大小祠堂有十三座,即西山祠堂(亦稱萬萃堂)、有序堂、崇仁堂、榮壽堂、旋慶堂、永錫堂、存心堂、啟佑堂、由義堂、石六堂、常竹堂、瑞芝堂、雍睦堂。實際上玉華葉氏在歷史上存在過的祠堂數(shù)量比這還要多。西山祠堂為玉華葉氏的總祠,其他祠堂為各宅派的分支祠堂。按當(dāng)?shù)亓?xí)慣,只有總祠才能稱祠堂,各分支祠堂稱為廳。
玉華葉氏世祖坤公生二子,長光贊,次光隆。光贊生二子,克諧、克寬。光隆生一子克誠,到克誠出生后,玉華葉氏開始第一次分支。光贊及其后代為“里宅”,光隆及其后代為“外宅”。里宅派很快衰落,外宅派興旺發(fā)達,成為玉華葉氏的主體。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新修改的《玉華葉氏宗譜》載:“迨于今日里宅子孫不過十余人,外宅子孫約以千計,盛衰之不可逆料也”。因此里宅派只有一座廳——雍睦堂。其余十幾座廳皆為外宅派所有。
到第八世崇字行,玉華葉氏的外宅派已發(fā)展成為一個有百十戶人家大約600人左右的大家族。由于人口增加,明宣德年間即十五世紀中葉,這個充滿了血緣親情的家族開始了最大一次分支。據(jù)玉華葉氏宗譜記載“八世祖崇氏行并克恢宏接蹱建廳,各聚其族,凡十有一焉!”十一支派中,較大的是崇仁堂、崇義堂、崇禮堂、崇智堂、崇信堂。
外宅派的總廳“有序堂”(稱為大廳)建造于南塘南岸,其他外宅派各廳大體上成半環(huán)形,分布在有序堂的左、右和后面,各房派的住宅則簇擁在本派廳的周圍形成團塊。只有崇仁堂派二十一世剛行珪初公(即種德堂)的后代遠離崇仁堂,而居住在有序堂周圍(可能是種德堂后代人口較多,崇仁堂周圍已容納不下)。
祠堂眾多是人丁興旺家世昌盛的象征。隨著歲月的消逝新葉村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貧富分化,有的支派逐漸衰敗,廳也隨之消失,有的再分、再建新廳。時至今日還有祠堂十二座,最完好的是西山祠堂、有序堂、崇仁堂、崇壽堂、旋慶堂、永錫堂、崇智堂,其余都因年久失修已殘破或者只存遺址。其中以西山祠堂、有序堂和崇仁堂最為宏大,雕梁畫棟建筑宏偉。
西山祠堂為玉華葉氏的總祠(即家廟),由三世祖克誠公(即東谷公)于元代主持興建于雙溪之外的西山之陽。初建時相當(dāng)簡樸,三開間兩進大廳,坐南朝北。后移至雙溪之內(nèi)今搏云塔旁,命名為“萬萃堂”。由于該處地勢太低,風(fēng)水先生說“舊基愈于新基”。于是在清康熙九年(1670年)仍移于舊處西山之陽。后經(jīng)歷代多次擴建重建,終于成了現(xiàn)狀。全部建筑由三進兩院組成。前進為門臺,為三間牌樓式。二進為中亭,是祭祀大廳。第三進為七開間重樓,中間供奉著三世祖東谷公的塑像(人稱祠堂太公)文革中塑像被毀,改革開放后重新用木料雕刻而成。雕像后放置始祖坤公和二世祖夫婦的神主牌(牌位)。兩院(兩側(cè)廂房)放置歷代祖先的神主牌,后來各分支相繼建廳,各分支派的神主牌就放置在各自支派的廳上,不再放入總祠。西山祠堂東側(cè)還建有多間輔助用房。
西山祠堂供全村重大的祭祀活動之用。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新修族譜完成就在西山祠堂舉行祭譜大典。各支派的祭祀活動在各自支派的廳上舉行,不進總祠。
有序堂為外宅派的總廳(稱大廳)。也由三世祖克誠公主持建造的,建在南塘南岸。主要供奉外宅派四世祖至七世祖的神主牌,當(dāng)時死者有兩塊神主牌,一塊供奉在大廳上,另一塊供奉在祠堂里。八世祖以后神主牌就供奉在各自支派的廳上。
有序堂初建時規(guī)模較小,建成后曾幾度被毀,經(jīng)過歷代改建、重建,直到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才擴建成現(xiàn)在的三進大廳。到民國十五年(1926年)在重修有序堂時又在東園(原白崖公私家花園)中(有序堂后進東側(cè))建造一座五間兩廂的客廳和廚房間。有序堂的大門開在左側(cè)墻,大門外另造一座敞開的門臺叫“國戚第”。前進有戲臺,春節(jié)或三月三大年時,常在此演戲。
崇仁堂為崇仁堂派太祖,八世崇八公于明宣德年間主持興建于道院山之下,后代拆除重建于現(xiàn)在的位置。現(xiàn)在的崇仁堂是新葉村最大的廳(分祠)??v深有四進26米,后進之后另造一間供奉崇仁堂派子孫的神主牌,從側(cè)門進出。
崇仁堂門口有一個半月形池塘,年節(jié)演戲時在池塘岸邊臨時搭臺,塘邊與廳大門間有15.6米的空地是男子站立看戲的場所。廳的第一進可放置各家看戲的高腳長椅供婦女兒童看戲。如此安排廳內(nèi)活動的空間就更大了。戲臺的構(gòu)件可以拆卸,平時存放在廳的第一進兩側(cè)。另外崇壽堂、旋慶堂、雍睦堂、崇智堂內(nèi)也有戲臺?,F(xiàn)有祠堂和廳,除旋慶堂外,其余廳堂門口都有水塘,以防火災(zāi)。旋慶堂門口雖無水塘,但他后面不遠處有相鄰二塘——石塘和里塘,必要時取水也還方便。
祠堂和各分支的廳(分祠堂)除祭祀祖先外還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地點(婚喪之事)。是議事廳,也是娛樂空間(節(jié)日演戲)。
村人的婚喪之事分別在各自分支的廳內(nèi)舉行,不得混用。結(jié)婚時,新娘的花轎一直抬放在廳上。新郎對轎門作揖后抱著新娘回家進入洞房,女孩出嫁也要到廳上上轎。
辦理喪事時,棺材放在廳上,死者用門板抬到廳上入殮,然后請道士在廳上做三晝夜或一晝夜功德(視死者家庭經(jīng)濟條件而定),然后出殯。死者年滿十六歲才能進廳,如果死在田野或者外地都不能進廳,只能在露天臨時搭棚辦理喪事。
平時也可雇木匠、篾匠在各自支派的廳內(nèi)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