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冬至習俗
醉紅顏
山西民間過冬至節(jié),保留著許多歷史遺風,特別是飲食特色鮮明,還形成了一些山西名食,香沁后人。
賀冬之食在山西民間多為餛飩或餃子。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而食之。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故相沿成俗。亦有傳說,東漢名醫(yī)張仲景,研制出御寒食療方子,于冬至日搭棚支鍋,為窮人舍湯,因人們喝后渾身發(fā)暖、兩耳生熱,再也不會被凍傷了,故取名"祛寒嬌耳湯",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傳下來。
其實餛飩名自"混沌"而來。《揚子》有"餅謂之飥,或謂之餦飩"。《食物志》又記"餛飩,或作餫飩,象其圜形",《燕京歲時記》更有"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說明餛飩因形取"混沌"音,"昔二儀未分之時,號曰洪源。溟涬濛鴻,如雞子狀,名曰混沌"(《太始經》)。冬至吃餛飩有紀念此日一陽復生、開天辟地之意。后世不再釋其義,只傳"冬至餛飩夏至面"。
餃子與餛飩古為同品而異名,《正字通》有"今餛飩即餃餌別名,俗屑米面為末,空中裹餡,類彈丸形,大小不一,籠蒸啖之"??梢婐Q飩初始為帶餡蒸制食品,后漸細分為餃子、餛飩以及蒸煮之法等不同品類。唐代有水煮餛飩名食,"漉去湯肥,可以瀹茗"(段成式《酉陽雜俎》),《正字通》注曰"水餃餌,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蛑^之粉角,北人讀角如矯,因呼餃餌。"今晉南河津等地仍將包餡蒸之曰"角子",煮之曰"煮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