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神信仰習(xí)俗
烈酒夜顏
三山國王發(fā)源于廣東潮汕地區(qū),主要是潮汕及臺灣民眾所奉的守護神,并廣泛流傳于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民間信仰。三山國王指的是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zhèn)北面的獨山、西南面的明山和東面的巾山的三位山神。宋太宗封此三山神為國王,故有此稱。
“三山國王神”肇跡于隋、顯靈于唐、受封于宋。
隋初隋文帝時期,潮汕之三山(明山、巾山、獨山)出現(xiàn)神跡。當(dāng)?shù)厝吮阍诮砩街唇◤R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歷史。
唐朝開始,三山神成為當(dāng)?shù)厣缴瘢比藢θ缴衿毡轫敹Y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職能在禳災(zāi)納福,為一般民眾服務(wù)為主。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逢淫雨傷害莊稼,百姓祝禱求三山神,雨乃止,韓愈便寫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廟祭拜。
到了北宋,“潮汕三山神”因助宋太宗征北漢劉繼元有功,宋太宗“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yīng)豐國王”,并賜廟額曰:明貺,并敕增廣廟宇,歲時合祭。從此,三山神便被統(tǒng)稱為三山國王,三山國王廟又稱明貺廟。至宋仁宗明道年間,“復(fù)加封廣靈二字”。至此,“三山國王” 經(jīng)皇封,提升為國家神,成為為國家皇權(quán)服務(wù)的神靈象征。當(dāng)時,其地域影響大體局限于潮汕。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除當(dāng)?shù)孛癖娡猓€有“遠近士人”,“歲時”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
三山國王祖廟在揭西縣河婆鎮(zhèn)西南3公里處的玉峰(又稱大廟山)東北麓。由于河婆古屬霖田都,故又稱三山國王霖田古廟,隋朝時創(chuàng)建,至今香火延續(xù)了1400多年,影響深廣。三山國王起源于潮汕地區(qū),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植根于千萬民眾心中,而且是最古老、最有影響的神祗。俗稱王公(有地方稱為王爺),與其夫人合稱為王公夫人,其信仰在潮汕大地十分興盛,作為潮汕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及其夫人在潮汕人心中有著至高的地位。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粵東地區(qū)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實三山國王廟的數(shù)量遠不止記述的那么多,很多小村莊都有三山國王廟,還有一些其他神靈的廟宇也同時供奉著三山國王。每年正月,各地都要舉行三山國王的迎神游神活動,全民祭拜,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有的村寨,游神,唱大戲,兼有舞獅、舞龍,游燈籠等娛樂活動,場面壯觀,盛極一時,熱鬧非凡,老幼皆樂。
潮汕本土人口約1000萬,而移民海外的潮汕人達到了1500萬,由于大量潮汕人移民海外也把三山國王信仰傳到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國家。在潮汕的霖田祖廟,已迎來海內(nèi)外及港、澳、臺同胞的進香團成百萬人。除進香外,還進行尋根問祖活動,甚為感人。實際上,三山國王作為一種地方民俗文化,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海內(nèi)外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紐帶和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