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云塢古村 下樟村(2)
夢碎了
山上桃花源
探訪這樣的美麗仙境,一定要從山腳便開始步行,從白云巖景區(qū)內拾級而上?!耙惶睹髟箩灍o痕”的明月潭,可以作駐足停留的第一站。明月潭在兩山交合處,由一山溪傾瀉而下形成,走近此處,想起古人,腦海不禁閃現(xiàn)這樣的畫面:一泉、一竿、一魚簍,一山、一人、一首詩。為紀念管師復在此垂釣賦詩,此潭又稱釣月潭。
沿著山溪繼續(xù)前行,在半山間有一片空曠的谷地,山上路邊,房前屋后,全都是桃樹。粉紅的桃花仿佛少女的臉頰,羞羞答答。一架水車,在流水的沖擊下,吱呀吱呀。讓人不禁感嘆:桃花源到了?
然而真正的桃花源,還在前面,再走一段山路,看看溪水,與水里的石斑魚玩耍一番,很快,就到了這里最大的景點,白云飛瀑。
近百米的白色垂簾,在筆直陡峭的石壁上傾瀉。細細觀賞,山頂沖出的瀑流實為兩柱,瀉到半腰合二為一,所以這里又名“雙龍飛瀑”。
從飛瀑旁的石階上山,就到達了山上的下樟村。村口有一株千年古樟,樹根盤繞,樹枝繁茂,密葉遮天。云塢和下樟,二者為一。走上古樟樹下的石道,眼前豁然開朗,一個幽靜的山村就在眼前,這才是山上的桃花源。
幽幽古民居
炊煙裊裊,黃色的土墻,黝黑的瓦片,透著古老的氣息。村里的道路都不寬敞,石板路在各家的房子間穿梭,因為都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大門都是兩扇木門往中間合攏,房內有天井,屋子有雕窗,堂前還可見石刻。
在這些古民居當中,有一個“外來戶”十分顯眼,它就是云塢書院。云塢書院是龍泉名士、下樟人翁樟清老先生創(chuàng)辦。之所以說它是外來戶,是因為建筑是從龍泉市內舊城改造時,將兩座明、清古民居整體拆遷,在下樟原樣拼裝而成。整座書院采用了北方四合院加江南樓堂的結構模式,前廳后堂、左右?guī)?、樓上樓下、前后大院。小青瓦、白粉墻、馬頭墻、封火弄堂組合成一個封閉的莊園。
紅色的記憶
下樟人杰地靈,革命烈士鄭玉奎便出生在這里。鄭玉奎家境較富裕,自幼聰明伶俐,喜愛讀書,六歲即能背誦《百家姓》、《千家詩》。1935年考入處州中學,在校受中共地下黨的影響,立志抗日救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畢業(yè)后,經(jīng)中共地下黨組織浙江省委書記劉英介紹,奔赴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洛川分校學習。畢業(yè)后,響應黨提出的“到敵人后方去”的號召,分配到新四軍繁昌總局任參謀、第三支隊政治部青年干事等職。193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囚禁在上饒集中營。在獄中,他經(jīng)受住了敵人利誘和酷刑的考驗,堅貞不屈。1942年,日軍發(fā)動浙贛戰(zhàn)役,國民黨軍潰退,設在上饒的集中營移往福建。6月17日,當行至福建崇安赤石鎮(zhèn)時,被監(jiān)押的部分新四軍干部和其他愛國志士舉行了成功的暴動。次日,反動軍警、特務對鄭玉奎等14人進行了報復性屠殺。鄭玉奎犧牲,時年22歲。
如今,鄭玉奎的故居,已經(jīng)成為下樟村景點之一,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特色古民俗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里開始,每家每戶都會煎糖,炸油豆腐,擺起香案,供奉三牲,歡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好讓他老人家回來之后,能給家里帶來福氣。大年初一的講究最多,一不切菜、二不掃地、三不潑洗臉水、四不出門做客。清明節(jié),村里人都要用蓬(野菜)和糯米做清明粿供奉祖先。此外,村里的人家門板上還要插上柳枝。冬至日,每戶人家都要做麻糍,用硬木做成的木杵和碓打造的純手工麻糍,香甜柔韌,十分爽口。
景區(qū)景點
龍泉問劍、劍川俠緣、七星濯井、桃花探源、綠谷野營、白云飛瀑、田野牧歌、云塢古村(明清古宅、鄭玉奎故居、云塢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