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古代九大名門望族(2)
張豪
3、柏人李氏
柏人李氏,史籍有時稱作“趙郡李氏”,柏人李氏出自趙將武安君李牧。李牧是戰(zhàn)國時期,趙惠文王的司寇李兌的后代。李兌為老子李耳的三世孫,李兌的五世孫李曇,為趙國柏人侯,死后葬柏人西(今隆堯縣西)。李氏遂以柏人為籍里,史稱柏人李氏。其中,李曇的一個兒子李崇后去隴西做官,成為李氏隴西一脈,李曇次子李璣生三子,李牧為李璣第二子,戰(zhàn)國末期,李牧為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所以李牧死,趙國亡,也就成為歷史必然。柏人即隋之象山,唐之昭慶,亦即李淵、李世民父子的祖籍之地。李牧所居,正是柏人之地,今以隆堯為中心的隆堯、柏鄉(xiāng)、臨城、寧晉一帶。
后李氏有李機(jī)者,遷家于平棘南,至其重孫李慎、李敦、李義,又遷回柏人,因其“南徙故壘,世謂之南祖”。據(jù)邢臺臨城縣出土的《李祖牧墓志銘》考證,李靈一支,即南祖子孫。根據(jù)《北史·李靈傳》記載:其遠(yuǎn)祖李顯甫“豪俠知名,集諸李數(shù)千家于殷州西山,開李魚川,方五六十里居之,顯甫為其宗主”。殷州治所在廣阿,治域全部在今邢臺市轄范圍內(nèi)。殷州西山泛指邢臺西部太行山一帶。
李靈之子李元忠曾輔佐高歡建立北齊,其人“粗覽書史及陰陽術(shù)數(shù),有巧思”,尤善醫(yī)藥,“性仁恕,無貴賤皆為救療”。
李渾為李靈之曾孫。天平初年(534年),李渾出使南梁。梁武帝接見他并贊嘆:“伯陽之后久而彌盛,趙李人物今實居多”。北齊文宣帝以東魏《麟趾格》未精,詔命李渾、邢邵、魏收等人修撰。李渾曾經(jīng)對魏收說:“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君不如我?!?/p>
李公緒,字穆數(shù),博通經(jīng)傳,李靈后人?!耙允逃丰?,不就”。他“尤明天文,善圖緯之學(xué)”,雅好著書。著有《典言》十卷、《禮質(zhì)疑》五卷、《喪服章句》一卷、《古今略記》二十卷、《玄子》五卷、《趙記》八卷、《趙語》十二卷,并行于世。
李靈、李順及李孝柏等柏人李氏一門自北魏至北齊,僅史籍有載者就不下百人出宦,又多以明經(jīng)通史被最高統(tǒng)治者賞識。李門之女,亦具通詩書,多有皇室子弟所聘者。
柏人李氏傳至隋朝,曾經(jīng)走出了修建趙州橋的知名石匠李春、李通兄弟,到唐初,李淵、李世民父子走出,建立唐朝,更使柏人李氏赫赫有名,此后人才輩出、綿延不絕,為邢臺乃至中國歷史上的名門望族之一。
邢臺歷史上的名門望族中柏人李氏代表名人
李牧、李左車、李靈、李公緒、李春、李淵、李世民等
4、清河張氏
天下張姓起源于邢臺清河縣
不少文獻(xiàn)記載,揮是黃帝的孫或子,“世居青陽,封于尹城”,揮的居住地“青陽”就是今邢臺清河縣。
《張氏統(tǒng)宗世譜》中《得姓郡望》篇說:“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之青陽,后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張氏南軒族譜》記述:“吾族本黃帝后裔,始祖為弓正,封清河,賜姓張,此郡所自治也。”《香港張氏宗親總會特刊·張氏世系源流考》記載:“我張氏受賜姓之始祖揮,乃軒轅黃帝第五子,為三妃彤魚氏所生,觀弧星,司弓正之職,始制弓矢,賜姓張氏,世居清河?!?明朝永樂癸未年《清河家乘》記載,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張儀(名策魴),仕秦為相,“策魴公當(dāng)時,墳塋諸處,立廟清河,遂以清河公為郡”。
清河郡是張氏祖居之地,歷來人多勢眾。從十六國北朝直至隋唐,以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部)張氏最為顯赫。
張幸,十六國時期仕南燕。任東牟太守。歸北魏,賜爵平陸候,官至青州刺史。他的兒子準(zhǔn)之,任北魏東青州刺史;孫子靈真,早去世。
靈真的兒子張彝承襲候爵,歷任秦州刺史、侍中等職。張彝有兩個兒子,始均、中 。
始均的長子之承襲候爵,次子晏之文武雙全,北齊時官至北徐州刺史。
他的兒子乾威,兼性聰明,博覽群書。隋煬帝時官至謁者大夫。乾威的弟弟乾雄,也很有才氣,曾任秦州法曹參軍。
乾雄有三個兒子,名叫文禧、文瓘、文琮。張文瓘在唐高宗時任宰相,為政勤儉,執(zhí)法平允,深受高宗倚重。他有四個兒子,官位都在三品以上,被當(dāng)時人稱為"萬石張家",意思是說一家五人都做到了受奉"二千石"的高官,又因為張文瓘三兄弟同居一處,房宅門前都列戟以示尊貴,一時號稱"三戟張家"。
張文琮官至史部侍郎,三個兒子都做了高官。幼子張錫在武、韋后時兩次出任宰相。
唐代清河郡東武城張氏,一門出了張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為十"國柱"之首。是當(dāng)時全國最顯赫的姓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