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關(guān)中名山嵯峨山
習(xí)羽皇
據(jù)說世界上有兩座嵯峨山,一座在中國,一座在日本,日本的因中國的而得名。日本宏仁天皇在位,正值我國唐朝。公元八零四年,他派使者入唐,適逢唐德宗李適駕崩,葬于嵯峨山。使者帶回了德宗的墨寶真跡和碑帖多種,天皇十分珍重,并立皇號為“嵯峨天皇”,將自己的陵地命名為“嵯峨山”。
嵯峨山,又名喬茂山,古名荊山,為關(guān)中之名山。位于陜西省涇陽、三原、淳化三縣交界,距古城西安60公里。主峰海拔1405米。山勢雖高卻易攀登。登頂嵯峨山南眺,涇渭分明,關(guān)中平原盡收眼底。唐代詩人王建寫道:“煙霧開時分遠(yuǎn)寺,山川晴處見崇陵?!?/p>
山高、險峻,但是山勢雖高卻易攀爬。從二臺山峰起以五條次要山梁向西南方向延伸,構(gòu)成以西南坡為主的扇形地貌;五峰為五條山梁的最高點,峰的南坡峻峭,勢如刀劈斧砍。登頂嵯峨山南眺,涇渭清楚,關(guān)中平原盡收眼底。
嵯峨山山勢挺拔,景色秀麗,環(huán)境優(yōu)美,是著名的道教和佛教兩大宗教名山。
嵯峨山真正吸引人的不只在于險峻秀麗,更在于深沉的歷史文明沉淀。
嵯峨山古跡文物頗多,山南麓有唐德宗李適墓--崇陵。陵園前有石人、石馬、華表、朱雀、飛馬等石刻,四門各有石獅1對,唱工精密,栩栩如生。
據(jù)《史記》記載:黃帝鑄鼎荊山之陽,鼎成馭龍升天。唐朝時這里曾設(shè)立鼎州,立有“黃帝鑄鼎處”石碑,不幸毀于“文革”。
唐司馬貞著《史記索隱》記載:相傳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鬼谷子曾在嵯峨山講授兵法。老子也曾在這里設(shè)壇講道,山上還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
《陜西通志》作者馬理夫婦晚年隱居于此創(chuàng)辦精舍講學(xué),精舍遺址位于嵯峨山頭臺之上,現(xiàn)仍能看到殘垣斷壁,石刻、石碑,明嘉靖34年關(guān)中特大地震時不幸遇難于山上。山上現(xiàn)存唐振錫寺遺跡、大唐悟空禪師(西游記孫悟空原型)之塔、唐德宗李適(kuo)崇陵等名勝古跡。
唐崇陵北靠嵯峨山,處于幾條山脈交會處,恰似一枝九瓣蓮花的中央,謂之“蓮花穴”。崇陵因山為陵,陵園東西北三神門外闕址,均筑于山上山環(huán)水抱的土坳中,全用方形和長方形青石迭砌而成,石塊鑿出凹槽,卡有鐵栓板,澆灌鐵汁,極為堅固。陵園有四門,置有石人、華表、翼馬、鴕鳥、仗馬、王賓石像等。史載崇陵陪葬墓43座,均無可考。
唐德宗李適(公元742-805年),唐代宗長子,母沈皇后。38歲即皇帝位。代宗時曾為兵馬元帥,討史朝義,平定河北。在位期間,罷免地方歲貢,釋放宮女,加強中央集權(quán),支持楊炎推行兩稅法,增加國家財政收人,裁抑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建中四年(783年)10月,涇原節(jié)度使姚今言部眾在京師嘩變,德宗出奔奉天(陜西乾縣)。不久李晟率軍收復(fù)京師,德宗還都長安。采取李泌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jié)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計劃,使中唐政局穩(wěn)定下來。
據(jù)說唐崇陵的石馬每天早晨,眼睛里流出紅顏色的水。石馬泣血,傳說是馬被德宗的親情所感動。
德宗的生母沈氏,安史之亂中下落不明。德宗繼位后,尊沈氏為太后,思母心切,四處尋親。不久,有一位老婦人說自己是沈太后,德宗派舊日服侍的宦官宮女去識別。女官李真一曾長期陪伴過沈氏,知道沈氏早年左手指受傷。她見老婦人同沈氏長得一模一樣,年齡也一致,左指受傷,就認(rèn)定是沈氏,迎入宮中,德宗大喜,奉她為太后??蓭滋旌?,高力士的養(yǎng)子高承悅密奏德宗,說老婦人并非沈太后。德宗忙命高力士養(yǎng)孫樊景超再去識別,老婦人眼見偽裝敗露,驚恐認(rèn)罪。原來,她年輕時曾在宮中與沈氏在一起,相貌酷似,年齡相仿,左手指恰好也因剖瓜受過傷。樊景超如實奏報,并請治老婦以欺君之罪。德宗說:“我寧愿受一百次騙,仍希望有一次是真的,以了結(jié)心愿,如果懲辦了這老婦人,此后就沒有人來報告太后下落了?!碑?dāng)即下令釋放了老婦人,沒有加罪。
然而,真正的沈太后始終未能找到。貞元21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病死于長安宮會寧殿,終年54歲,葬于崇陵。
歷代皇宮里,殺兄欺母的悲劇屢見不鮮,唯德宗有如此親情。馬亦為此因而感動哭泣。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石馬泣血現(xiàn)象科學(xué)的解釋,應(yīng)該是石馬受潮之后浸出的礦物質(zhì)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