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望謨縣布依族“三月三”
思柔醬
布依族“三月三”,俗稱“向善”(布依語:xianglsaaml),是布依同胞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舉辦的以祭祀社神和給自己祖先掃墓為主要形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前后持續(xù)的時間可達三十天之久。布依族“三月三”淵源與其原始宗教“摩教”和“掃墓掛青”(掛青有“掛親”之意)有關(guān),其流傳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布依族“三月三”是一個跨境的民俗圈,主要分布于貴州省南北盤江紅水河兩岸,即貴州、云南和廣西三省區(qū)二十多個縣市,面積大約有四萬多平方公里。其中,以貴州望謨縣的布依族 “三月三”的表現(xiàn)最為濃重,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真實性可以達到“全城空巷,滿城盡插楓香葉”,其品牌的美譽度得到周邊各地的認(rèn)可?!叭氯逼鋵嵤侵袊贁?shù)民族最大的節(jié)日,過該節(jié)的民族有壯族、黎族、畬族、侗族、苗族,以及海峽兩岸同胞,總的人口超過2500萬人。
望謨“三月三”一有宗教文化的特征,有祭祀社神、祭祀春耕、祭祀農(nóng)田、祭祀祖宗和制定村規(guī)民約等活動;二有感恩文化的特征,通過“掃墓掛青”來報恩祖先和社會;三有“楓香文化”的特征,一到“三月三”,布依山鄉(xiāng)遍地充滿楓香味,家家戶戶的房屋四周插有楓香枝,人人頭上插上楓葉,孩子穿上楓香衣,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飯來祭祀社神和先祖;四是年青人的“三月三”,人們通過山歌對唱、糠包對甩、談情說愛;五是孩子的“三月三”;六是民族團結(jié)友愛的“三月三”,人們通過上墳宴會朋友、山上娛樂、打獵和下棋;七是經(jīng)貿(mào)活動的“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的核心文化價值是祭祀和感恩。該民俗是布依族傳統(tǒng)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體現(xiàn),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布依族的價值觀、文化方式、社會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歷史淵源
望謨縣有布依族文化的多樣性,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最為普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節(jié)日來源與活動內(nèi)容,隨居住地區(qū)不同有所區(qū)別。布依族“三月三”的淵源與祭祀和感恩有關(guān)。
漢字文獻有記錄的布依族 “三月三”,其宗教儀式最為莊嚴(yán)。布依族先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魏收,《魏書·僚傳》卷101,《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頁);1854年的《興義府志》記載有布依族“三月三”民俗,即是南北盤江紅水河的“城鄉(xiāng)皆以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祀土地神”?!懊繗q三月初三宰豬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婦飲酒,食黃米飯。苗語以是日為‘更將’,猶漢語‘過小年’也。三、四兩日,各寨不通來往,誤者罰之”。然后在“清明祭墓,以紙錢掛墓上,謂之‘掛青’”。清朝道光貢生黃晉明描述望謨“三月三”的民俗狀況是“桃李花開三月三,嘯聲吹暖碧云涵。女尋男去男尋女,一曲蠻歌意態(tài)憨”。清朝道光副貢生張國華也證實望謨布依族的祭祀狀況,“聞道旱年群禱雨,屠牛人上后山頭”,食牛畢,即雨。
而《布依族祭歌(摩文化古歌)》中的《布依先民阿永學(xué)禮儀》是祭祀父母的發(fā)端(韋永勤,《布依工作通訊》,世界知識出版社,第187頁);布依族的經(jīng)典民間文學(xué)《囊荷斑》也講到囊荷斑賣糧倉賣家來埋葬父母(著名布依族說唱歌師王媽愛田常唱到這樣的內(nèi)容);布依戲也有賣身葬父母的劇本。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傳說來推斷“三月三”的淵源,該民俗就有幾千年的歷史。
望謨、羅甸縣紅水河江岸一帶的“三月三”的淵源與“上墳掛青”的民俗有關(guān)。布依人家或宗族集體到祖墳?zāi)沟貟烨?,殺豬宰羊,擺設(shè)酒菜和花糯米飯祭奠。掃墓后,人們在墳山上娛樂、打獵和野餐。節(jié)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或著裝楓香樹葉子衣,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并順便采集楓香樹的枝椏,拿到家里插在房子四周的墻壁里。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成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孩子,作為節(jié)日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