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韓城東莊村 法王廟里抬神樓(2)
夏波子
韓城東莊神樓的歷史淵源
韓城東莊神樓是韓城市境內(nèi)的西莊鎮(zhèn)一帶所獨有的一種別開生面的廟宇祭祀和祈雨求神的活動形式。
神樓有文武之分,文神樓規(guī)模宏大,金碧輝煌,十六人抬之,威武莊嚴(yán);武神樓建制較小、四人抬之,既耍且舞,剽悍勇武。
文神樓源于宋朝,叫法王樓,傳說所抬法王,姓房名寅,字百虎,為韓城特有之神,唐末韓城西莊附近井溢村人,相傳為屈原后代,壽110歲,修道于靈貺觀,是驅(qū)邪治病的名醫(yī)。宋朝時,因靈通帝夢,為真宗治疽而愈,朝廷有感而冊封之。后仁宗聽政,追封為法王,為其在靈貺觀之旁建廟祭祀,韓城人尊法王為神。逢年過節(jié),蒸法王饃,祭神之后,家中男丁分食,意為仰仗法王神靈,身強(qiáng)體壯,驅(qū)病消災(zāi)。每年正月十五,西莊八社迎神于村,各家輪流奉祭,直至清明節(jié),全村送神上廟,獻(xiàn)祭焚香,唱大戲,耍神樓。鑼鼓喧天,硝煙彌漫,人山人海,前呼后擁,威武雄壯,氣勢澎湃。
武神樓敬以黑虎、靈官,作祭奠菩薩祈雨求福之用。舊時,韓城分五峙寺(即東、西、南、北、中),西莊鎮(zhèn)西山稱南峙寺。每年正月初九,附近村民必抬著神樓經(jīng)盤道川朝山赴南峙寺祭奠菩薩。武樓在前,“菩薩”文樓在后,祭奠隊伍有男有女,還有聲勢浩大的鑼鼓隊,目的是祈求新的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兒孫滿堂,國泰民安。及至七月十五,夏糧豐收入倉,秋作物長勢良好之時,各村又抬著神樓繞村轉(zhuǎn)耍,以示慶賀。尤其是每遇久旱不雨之時,當(dāng)?shù)厝罕娨矔е駱?,前邊童男、童女?dāng)?shù)人,加上祈雨隊伍,形是朝山之狀。人人頭戴柳圈,抱水瓶者赤身光足仰面呼天,希望得到神的保佑,早降甘霖,以救眾生。
祀神鼓樂為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東莊村閻高才曾聽他祖父講:元朝滅金之后,為慶賀勝利軍民同樂,軍樂隊敲鑼打鼓,以示慶賀。后人沿襲下來,作為祭祀法王的鼓樂。
東莊神樓以不可冒犯的神威延續(xù)至解放初期。20世紀(jì)50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東莊神樓被取締?!拔幕蟾锩睍r期,除東莊神樓當(dāng)時被藏了起來外, 其他神樓均遭焚毀。
1985年,陜西省文化廳派人來韓考察耍神樓,東莊群眾將祭祀法王的法王神樓和祈雨求福的武神樓黑虎、靈官合而為一,稱法王神樓為文神樓,黑虎、靈官為武神樓,使其演變成為韓城所特有的獨具魅力的社火藝術(shù)形式展現(xiàn)在韓城市大街上,并被稱為“社火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