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俗語 勿問李姐后門開還是關(guān)
游離者
這是一句潮州俗語,意思是不要多管閑事,不要探問別人家的私事。
舊時府城人家住宅,大門正門通大街大巷,小門后門通小巷僻巷。后門是不常開的。從后門出入,一般都是干私密點的事,比如倒馬桶、運垃圾或會密客之類,并不想讓外人知道。勸你別問,是尊重人家的隱私。本來,直說“勿問別人后門開還是關(guān)”就行了,為何要抬出李姐:潮州人使用許多俗語,都相當(dāng)具體,體現(xiàn)一種親近感。比如用張三李四來指稱,是漢語常用的習(xí)慣。潮人用李姐,是個盡人皆知的故事人物,潮劇《荔鏡記》中的媒婆,誰都可以議論她。就是這樣的公眾人物的隱私,也請你尊重,足見潮州人的文明程度,確非一般。
這句俗語現(xiàn)在少用了,年輕人根本不知有這么一句俗語了。但,喜歡打聽或傳播別人隱私的現(xiàn)象卻一直存在著。
有位朋友是個樂天派,見面總是嘻嘻哈哈,她開一家賣飾品的商店,生意一直很好,有個獨生女,健康活潑孝順,現(xiàn)在頂替了她在經(jīng)營店子。她清閑了,五十外歲人,看去跟三十歲一般。但這天到我家聊天,卻一反常態(tài),進(jìn)門就嘆氣說:“近來心很煩!”
原來,有兩位老阿姨,就是那種食飽無事的廣場大媽,跳完舞就到她店中喝茶閑談。這天,指著她那正在柜臺忙碌著的女兒,低聲問她:“你走仔結(jié)婚三年半了,怎呢個肚還靜靜?”
她被這突如其來的問話鎮(zhèn)住了,心中一沉,點有火。但來者是客,她還是忍住了,擠出個笑臉說:“哦,后生人說不急,要多玩幾年?!睂Ψ疆?dāng)然不滿足,是有備而來的。那眼光怪怪,嘴角微笑,下面可能會說:“不是吧,有沒有去醫(yī)院檢查一下……”我這位朋友很機(jī)靈,馬上大聲說:“食茶食茶,勿問阿李姐后門開還是關(guān)!”
她說那泡茶一點味道也沒有,問這事真令人掃興,一直好幾天都一想就心煩。
這種喜歡打探別人隱私的人,往往是丈夫或兒子養(yǎng)著,無所事事,精力旺盛,是別人茶座的常客。一坐下,有新見面的人,就問人家年齡,又問是虛歲還是實歲,甚至還問屬豬屬狗,真是連豬狗都不放過。人家不再接嘴,就換個話題:是退休還是離休。啊,離休老革命,那有大把錢可去天下旅游!
以前我住老市區(qū),那條巷里有位半老姿娘,最喜歡張家長李家短,大家稱她“爐底炭”(意謂塊塊透,即事事通)。鄰居們一般回避她,少與交談。鄰居的退休女教師最不喜歡她,家內(nèi)事一點都不讓她知道。有一次,對方熱情地攔住買菜歸來的老師:“你女兒返來探親了,三餐做滂沛一些,俺潮州青菜就是好?!迸蠋熰培艃陕?。“爐底炭”又問:“你外孫么三歲了?”女老師忍不住問:“你怎知我女兒返來,外孫女也一起來?”“爐底炭”笑嘻嘻說:“我看你陽臺晾的衣服就知?!迸蠋熣f聽了這話,脊背都是涼的。
不久,女老師一家搬走了,換了新居。
像“爐底炭”這樣的人,什么辦法能讓其尊重人家的隱私呢?
有部日本影片《望鄉(xiāng)》,反映明治年間,一位叫阿琦的窮家女兒,與一群同齡女孩被騙往南洋,被逼當(dāng)了歧女,人稱南洋姐。過了十幾年非人生活,后來回國。想不到用她的血淚錢銀建了樓房的哥嫂嫌棄她的歧女身份,冷眼相待。她躲到中國東北,與一位日本籍皮匠結(jié)婚,生個兒子男治。后來一家回國,丈夫病亡,兒子也嫌棄她。她只好到一個叫天草的漁村,孤身一人過活,與一群她收留的流浪貓為伴。村里人也隱約知道這位阿琦婆的南洋姐身份。她一直生活在別人的冷言冷語中,最怕聽人提及南洋姐。
有位叫圭子的女記者為了解南洋姐的悲慘生活,知道天草昔年就有許多女孩去南洋當(dāng)歧女,特地來天草調(diào)查,但一無所獲。后來偶遇阿琦婆,與之聊天,獲她好感,邀至家中,一連幾天,與她“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圭子的真誠打動了阿琦婆,終于敞開心扉,把南洋的經(jīng)歷和盤托出。
圭子要告辭了,問阿琦婆有什么話要說,阿琦婆除了請她以后有機(jī)會再來,并討一條圭子的披巾留念外,再沒話了。圭子實在忍不住說:我一個陌生人,在你家這么多天,現(xiàn)在要告別了,你連我是什么人,從何處來,來干什么都不問一聲?阿琦婆說:本來,我也曾想問。但是,各人有各人的情況,該說的人家會說,不想說的,你又何必問呢?
真是曾經(jīng)滄海,世事洞明。她自己就是不愿讓人問及既往,一朝想說,就會毫無保留的人。圭子聽了,淚雨滂沱!
我的一位文友,結(jié)婚四年未見妻子懷孕,雙方父母催著去醫(yī)院檢查,介紹推薦藥物。一天很煩地對我說:“一點自由都無,亞歷山大!”再后來,在路上,他駕車從我身邊經(jīng)過,搖下車窗,揚(yáng)聲說:“我老婆下月要升級了!”
一個月后,他夫人生了個胖娃娃,升級為母親了。
“該說的人家會說?!卑㈢胚@話太經(jīng)典了。“勿問李姐后門開還是關(guān)?!边@潮州俗語太經(jīng)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