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獨特的春節(jié)習(xí)俗 五畜過年
別放手
蒙古族牧民稱馬、牛、山羊、綿羊、駱駝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給“五畜”過年是蒙古族歷史沿襲下來的習(xí)俗。
除夕之夜,牧民們都要把自家的圈牛犢的地方和羊圈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點清自家的牲畜頭數(shù),如有缺的必須找回來。當(dāng)然也不允許別人家的牲畜在自家過夜。
然后讓全部牲畜飲足水,吃飽草料后,牧民們便圍著畜群點燃一些松柏和卓拉(即用黃油燃燒的佛燈,也稱“長明燈”),開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過年”儀式。
初一早上日出之前,牧民各自帶著節(jié)前準(zhǔn)備的茶、肉、酒、米、奶制品,牽著馬趕著勒勒車,車上拉著臨時帳篷,到指定的地方集合。
先到的把鐵鍋支起來,隨后大家把帶去的茶葉放到剛剛?cè)诨谋镏竽滩琛?/p>
等人們到齊后,長者們便點燃松柏枝,手里端著奶茶和奶制品,誦念祝福詞:“千頭羊,萬頭馬,千千萬萬,萬萬千千,膘肥體壯?!比缓蟠蠹揖垂┥n天,敬供大地,敬供東西南北等各個方位。
完成儀式后,各個牧群的人從畜群旁邊走過來,大家相互問候:“牲畜過年好嗎?畜群好嗎?”“好!好!畜群過年好!”互相問候完大家按著年齡的大小并排坐在牛皮墊上。
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敬蒼天,敬佛主,敬祖先,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風(fēng)調(diào)雨順,陽光普照,鮮花盛開,綠地蔥蔥,牲畜興旺。
隨后,大家動手煮餃子,蒸包子,在羊肉湯里煮小米粥。
吃喝完畢,長者帶頭提著套馬竿上馬,青少年們緊跟其后,每個人手里握著招福劍、招福袋、哈達、奶制品等。
青少年們跟隨長者們一起誦念:“獲來!獲來?。ㄕ懈V猓糜泄?jié)奏的韻律說唱)福星高照!獲來!獲來!五畜興旺!獲來!獲來!”大家同聲喊唱。
祝福儀式后,牧民們還進行娛樂,他們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賽馬,給優(yōu)勝者頒獎。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盡情娛樂,放歌縱酒,直至夕陽西下才各自把家里的頭馬頭羊和坐騎等牲畜趕回家。
參加慶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時候,留在家里的人要出門迎上前去問候:“五畜過年好嗎?”答曰:“過年好!”“今年生的牲畜一定興旺、健壯!對不?”“仔畜肯定更茁壯!”一問一答表達了牧民們對賴以生存的牲畜的祝福和期盼。
“五畜過年”的習(xí)俗是一種蒙古族特有的游牧文化,顯示了蒙古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牲畜的尊重,體現(xiàn)了蒙古族人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平衡狀態(tài)。
偉大,強悍而歷史悠久的蒙古族是活躍在亞洲北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牧民稱牛,馬,山羊,綿羊,駱駝為“五畜”。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五畜”。草原和牲畜是蒙古人生命的源泉。任何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節(jié)日和節(jié)慶活動。每個民族在其歷史演變中都會創(chuàng)造出本民族的文化?!拔逍钸^年”等一些禮儀習(xí)俗形式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發(fā)展,傳承至盡的。
一、從“五蓄過年”看游牧民環(huán)保意義
游牧民的生活方式,習(xí)俗傳統(tǒng),思維觀念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其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作用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游牧民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有著天然的親和情感。內(nèi)蒙古早在蒙古汗國建立的時期就享有“游牧民之國”的聲譽。其馴養(yǎng)生蓄的種類以相當(dāng)完備。據(jù)《契丹國制》載:“正北至蒙古里國……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為肉酪而以。不與契丹征戰(zhàn),惟一牛,羊,駝,馬皮毳之物與契丹交易,南至上京四千余里”。牛,馬,駝,山羊,綿羊,被稱為“五畜”。“五畜過年”等禮儀形式正式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并發(fā)展傳承至盡的。
蒙古族游牧民以“馬背上的民族”著稱于世。其游牧遷徙,自然離不開馬。馬曾經(jīng)是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保證,馬的身上不僅僅包含著蒙古人的全部感情和熱情而且也寄托著,傳承著,充分體現(xiàn)著歷史上代代蒙古人的理想,追求,事實上它以形成了蒙古族的一種精神表征,一種生動的有生命的象征。
蒙古族養(yǎng)牛的歷史非常遙遠。古代牛為第二蓄種,游牧遷徙之時,戰(zhàn)事頻繁牛都是搬運輜重的依仗。對牛乳榨取游牧民也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稱奶食品為白食“查干伊得”以及純潔,崇高的食品。只從牛乳榨取的有約幾十種,有:奶酪,奶油,奶酒,奶豆腐,白油,酸奶,奶皮子等。另外還有紅食“烏蘭伊德”即紅色食品之意。其中以牛羊為主。
羊在近代蒙古族經(jīng)濟中屬于重要地位。蒙古羊為我國的三大羊種之一。蒙古人食肉以羊為主,因此游牧民往往以草場,季節(jié)的變換而改變放養(yǎng)方法,以穩(wěn)住羊群吃草,為的是讓羊群抓好秋彪,經(jīng)濟上少受損失。駱駝為蒙古族馴養(yǎng)的家蓄之一。雙峰駝是內(nèi)蒙古特產(chǎn)。有些地區(qū)稱贊駱駝有鼠的耳朵,牛的蹄瓣,虎的抓,兔的嘴唇,龍的脖頸,狗的大腿,,蛇的眼睛,馬的鬃領(lǐng),羊的絨毛,猴的屁股,雞的冠子,豬的尾巴。駱駝是集十二屬相為一身,駱駝是與牧人的生活相伴的吉祥物。
游牧民生存依賴于生蓄,而牲畜的繁殖存活依賴于草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并不是在茫茫草原上隨意放牧,而必須受至于環(huán)境條件,必須遵從大自然的規(guī)律。草場的生長具有鮮明的周期性,因此游牧方式也有多種形式?,F(xiàn)在主要是一年之中搬遷兩次,即冬營盤和夏營盤。游民遷徙各季營地的規(guī)律,時間的分配,路線和范圍的劃定,一般說來是比較固定的。但也要看水草是否豐足而定。還有一種方式是走“敖特爾”,即走場游牧之意。走“敖特爾”是除了下場以外,選擇其他牧場游牧。其目的是為了生蓄更好的抓膘。在新的一年為了風(fēng)調(diào)雨順,草場好,自家的生蓄彪肥,體壯,使放牧者更受到他們的尊敬和愛待。
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查干薩日”(“查干薩日”即蒙古語“春節(jié)”)有“五畜過年”這一習(xí)俗,這是游牧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游牧文化滋養(yǎng)了游牧民對大自然的水草情懷。水草情懷就是熱愛大自然人與大自然和藹相處。如每年的“五蓄過年”用的茶,牛羊肉,酒,米,奶制品等備好。大年除夕之夜一定把自家的圈牛犢的地方和羊圈打掃的干干凈凈。(一般大蓄沒有固定的大掃地方。)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把自家的牲畜頭數(shù)點清,一頭牲畜也不能缺。如有缺的必須找回來。當(dāng)然也不允許別人家的牲畜在自家過夜。把全部牲畜飲了水,草料盡量滿足供給吃飽,圍著生蓄點燃一些松柏,有的牧戶還點上卓拉(“卓拉”,即用黃油燃燒的佛燈,也稱“長明燈”)。初一早上祭天的時候牧戶都要燃起以“五畜群”命名的卓拉(償命火)它們是羊群卓拉(“羊群卓拉”,五畜中的山羊和綿羊同屬一個羊群,因此用一盞燈來供奉),牛群長卓拉,馬群卓拉,駝群卓拉。初一早晨不能對著牲畜大聲喊叫,更不能打馬牲畜。牧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其中的長者鮮奶和奶制品黃油涂抹在被稱呼為是神的坐騎的牛,馬,羊,駝的頭部,進行“米拉禮”儀式(“米拉禮”,即涂抹禮儀,是游牧民表達自己的對牲畜的感恩之情,并希望得到神保佑與庇護而舉行的儀式),保佑人蓄興旺,生活美滿,牧民們慢慢的把自家的牲畜向著五畜吃草的操場趕去。到了晚上,生蓄回家的時候牧戶都要把自家的牲畜贏回來,主人和長者手里端著奶制品,嘴里不停的念著祝福語(“祝福語”,用有節(jié)奏的韻律詠頌,主要表達美好心愿)。
對于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牧民來說,生態(tài)環(huán)境賦予了他們以畜牧業(yè)為生計的主要手段,使他們?yōu)橹畠A注全部心血,情感,技術(shù),期望,從而獲得感情上的滿足,精神上的享受,經(jīng)濟上的收獲。蒙古族過白月表面上是人和牲畜共度,實際上是從精神上達到了一個高度。人和牲畜都是動物范疇。當(dāng)然人是高級動物不能等同于牲畜。但是他們也有共同點,那就是要生存,要吃,只不過生存和吃的方式有所不同。人有思維,有想法,這是人和動物有所區(qū)別的一面。因此,人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文明不僅僅落實到行動上,還要表現(xiàn)在意識與精神的寄托上。游牧民忌諱舉杯就唱,端起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嘗點心也必須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則他們認為這是“禿尾的驢,缺牙的豬,是牲畜。”眾所周知蒙古族舉起酒杯首先要用無名指點三遍酒盅里的酒來敬天,敬地,敬祖先。同樣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飯,都必須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他們用此行動來進行意念的溝通。
人類文明告知我們游牧民的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熱愛大自然,他們認為我生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孩子們看著長者們以實際行動保護環(huán)境的舉動而長大成人。因此他們對蒼天,對大地,對祖先有著一中感恩之情。一生一世不知不覺的為自然環(huán)保做著貢獻。他們通過心理上的精細表述,再從形象上滲透到實際行動,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撥下了環(huán)保意識的種子。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質(zhì),審美觀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必然使其將崇拜蒼天,崇拜大地,崇拜祖先,同樣也是蒙古游牧民的民族精神,心理與審美價值取向的一個心靈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