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內拴娃娃
紅領巾
封建時代人多迷信,婦女婚后不孕,便祈神佛賜子,久而久之,各自地域均形成各自完整的求子習俗。僅以近在津沽咫尺的京都而言:昔日無論季節(jié),街頭巷尾每見游化道人身背佛龕呼號“送子”。求子者將道人請入宅中沾香奉資留下泥塑小娃,同時道人吉語唱偌,儀式即告結束,天津一地則不同,求子婦人不是在家等候送子上門,而須親自到廟中去“拴”自己喜歡的“子”。
“拴娃娃”是天津地方獨有的求子民俗。此俗雖史無詳記文無詳載,但溯其形成乃至初興,卻可肯定至今最長不過六百年。歷史上溝渠縱橫的津沽大地上寺觀庵廟林立,而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居位在小直沽附近,時呼“十三泉”之地的。即今南開區(qū)東門外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此宮于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為激勵漕運之需勅建,所以專事供奉護航的海神娘娘。因而津中俗稱“娘娘宮”。
“拴娃娃”之“拴”是雅詞用字在天津鄉(xiāng)民的口語中卻呼之為“偷娃娃”。緣何?這要從昔日供奉海神娘娘的大殿布局說起。海神娘娘背近大殿西墻中間面東而坐,座前的供案之外是一長方鼎形鑄鐵香爐。每日有道人面南背北侍于香爐之側。其身邊置一竹筐,一水桶。左手握磐錘。右手持長柄火鉗。每有信徒燃香便敲磐并口呼“燒香別忘撂香錢”信徒膜拜畢隨即用火鉗將剛燃的香燭夾起在桶中浸滅后棄入筐中。香客不明內情誤為防火之舉,非也,因為當時大殿內的木質畫樑上經年懸掛著鐵鏈吊著鐵碗的“長明佛燈”,那鐵碗中盛油且無燈罩何談防火,其實那筐中殘香將按斤兩賣給制香人,以加工再造,重新上市。尤遇節(jié)年旺日,當值道人將忙得不亦樂乎,故此也是宮中一項不薄之收入。
面對值事道人的南墻處,正是供奉送子娘娘的神位,道人除夾香敲磬之外,那似閉非睜的雙目緊盯的便是送子娘娘案前的那些女香客。因為,拴娃娃者絕無男子,尤其那些欲拴娃娃的婦人們,每每必在送子娘娘面前駐足先行一番審視,因為傳說所拴的娃娃若是面目清秀,將來所生的孩子必定俊俏可人。道人正是掌握了婦人們的這等心理,所以便將那點繪得較之五官端正些的泥人,盡量置于娘娘的肩頭臂膀等高而又不易索取之處。但有取者必得揚臂探身,這就向道人發(fā)出了“拴娃娃”的信號,尤其昔日社會治安混亂年輕女子上街必當有人伴隨,道人更易發(fā)現(xiàn)。
至于拴娃娃的程式,就是求子者將五彩線繞在娃娃身上或用一塊手帕大小的紅布將娃娃包上藏入懷中,此刻道人必將近前賀喜并祝早生貴子,于是拴娃娃者必得撂下比平時多數(shù)倍乃至數(shù)十倍的香錢,否則道人將以善意而警言:“敬心不誠,求佛不靈”。滿懷期盼的求子者,償聞此言。那夠多堵心。所以干脆避開那貪心無足的道人——偷之乎也。此說為次。
而更重要的傳說是涉及了娘娘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