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臺唱曲 自打自唱民間戲曲表演
照南君
唱曲,又稱“坐唱”,一般以7—9人為班,以生、旦等行當為主,鑼、鼓等樂器伴奏,不搭臺、不化裝,自打自唱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起初出自昆曲的徽調坐唱。明代中葉,由石臺縣珂田鄉(xiāng)(今仙寓鎮(zhèn))的幸福村、臺山村逐漸流行于全縣境內的每個村落乃至東至、祁門等地。當時有名氣的有珂田盧家班、大演唐家班、占大李家班等。明劇作家王驥德《曲律》中所載“兩頭蠻”即為石臺唱曲。
石臺唱曲有大戲和小戲之分,遇什么活動,唱什么曲目,有《四喜》、《暖房》、《長春》、《張仙送子》等百余個。曲調有徽調、涓調、江西調和石牌調,并吸收儺的高腔、道士腔和民歌、山歌等聲腔,如“二黃”、“西皮”等。器樂曲牌有[喜孜孜]、[小開門]、[大開門]等。表演分吹、拉、彈、唱等形式,并加以打擊樂伴奏。
石臺唱曲多用于祭祀、祝壽、婚慶、賀屋、喬遷等民俗活動,表演時間不定,以宗族、家庭結成戲班,代代相傳。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匯聚了戲曲、民俗、宗教等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