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壩壩席習俗
凝冬醬
許多農(nóng)村,人們婚喪嫁娶,生辰滿月,華堂落成等宴席總是在地壩設宴。人們稱這種宴席為壩壩席。
壩壩席比不得大城市的高檔酒樓,幾個大汽油桶改裝成的爐灶擺設在地壩,幾塊案板安放左右,各種食材放于案板。為了遮陽避雨,往往在上面搭個雨篷。
不管什么內(nèi)容的壩壩席,主人家會提前從八字先生那里求個吉日。吉日確定后,就告知自己的三親六戚。日子臨近,主人家會親自到主廚家商議,向主廚提供吃壩壩席的人數(shù)及頓數(shù),主廚會根據(jù)客人數(shù)量提供一份食材采購單。食材采購單上多是葷菜及酒水,素材則就地取材,也有團方四鄰送來的米豆腐、白豆腐、灰豆腐、青菜蘿卜……
確定了主廚外,還有一個人也必須先確定,那就是支客士。支客士相當于這場壩壩席的總管,是主人家的“欽差大臣”。正席的前一天,團方四鄰來到主人家,他們聚在一起,支客士便讓禮房先生列出一個幫忙單子,上面寫清楚幫忙人的具體工作——廚房幫廚的,借桌子板凳的,抹桌子的,放酒水的,裝香煙的,倒茶水的……
正席之前,支客士叫客人們肅靜,請來主人家講話。主人家一套客氣話脫口而出——各位團方四鄰,親朋好友,寒舍扁窄,人手不足,安席不恭,設宴不正,款待不周,粗茶淡飯,敬請吃飽。也有主人家上不得臺面,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便叫支客士代為感謝。緊接著,擺桌子的,放碗筷的,放酒水的,打茶盆的開始忙碌起來。
農(nóng)村民風淳厚,尊老愛幼自古有之。吃壩壩席看似八人圍桌而坐,實則很有講究。一般情況下,支客士會根據(jù)主人家的意思,設有貴賓席。比如一場婚禮的壩壩席,貴賓席多為送親客(迎親客)的座位。對待貴賓席,廚房會專門做菜,菜的數(shù)量質(zhì)量均比一般壩壩席高出一籌。按照農(nóng)村習俗,廚房端出飯菜后,貴賓席會給廚房金額不等的豐子錢(紅包)。一般客人坐的壩壩席,也有講究。一桌八人,往往推舉年長者坐上席(朝主人家大門方向)。長者一聲令下,大家舉筷動碗,開始吃壩壩席。
以前農(nóng)村物資匱乏,壩壩席為九碗菜(很少用盤子),三葷六素。因為只坐八人,每碗菜(尤其是葷菜)只有八份,一人一份,自己夾自己那份。也有大人心痛留在家里的孩子,把自己那份葷菜,用芭蕉葉包好,帶回家供孩子食用。等待桌上的菜吃得差不多,廚房里會派出幾個婦女端著盛有南瓜湯、綠豆湯、白蘿卜等添菜前來。有了這些添菜,即使有喜歡喝酒的客人,也不至于將席面吃個精光。
一席八人全離開后,打茶盆的立馬前來拆碗筷到廚房清洗。清洗碗筷之際,抹桌子的登臺亮相——用一把稻草扭接而成的抹帕,將桌上的垃圾清理。不一會,被清洗的碗筷又擺放在桌上,新一輪的壩壩席開始了。
若是客人不多,支客士見還有空位,便大吼一聲——沒吃飯的趕快,這是最后一輪。如果客人多,無需支客士喊叫,上一輪的客人還在吃飯,下一輪的客人則站在一旁,等客人離席,便坐上去等待。這便是常說的坐抽腳席。
吃壩壩席的頓數(shù)因主人家的事情而定。要是白事,客人第二天早飯后離開;男方迎娶媳婦,第三天早飯后離開;女方嫁女,第二天早飯后離開。三朝酒共三天,最為隆重。每天上午下午,除了正常的三餐外,還有點心(比如小湯圓、面條)。不管哪種形式的壩壩席,幫忙的人都會在最后一天吃了午飯離開,他們要歸還所借的桌子板凳,鍋碗瓢盆,鋪籠被罩。他們離開的時候,主人家再聲道謝。
壩壩席,早已遠逝成一道記憶中的風景,揮之不去的是那份醇厚、濃烈的鄉(xiāng)間情誼。
“壩壩席”成為川渝地區(qū)農(nóng)村特有傳統(tǒng)民俗盛宴
“壩壩席”是川渝地區(qū)農(nóng)村特有的傳統(tǒng)民俗盛宴,每逢紅白喜事、過年過節(jié)等都要擺席,少則幾桌,多則幾十桌,招待鄉(xiāng)鄰親友,場面盛大。宴席一般是在房屋地壩擺開,故稱“壩壩席”。
壩壩席(壩壩筵、壩壩宴。筵席筵席筵離不開席,筵席通俗點,宴席高雅點。)是川東北一帶農(nóng)村特有的傳統(tǒng)民俗盛宴,每逢紅白喜事、生崽滿十、起屋等都要擺席,少則幾桌,多則幾十桌,遠近鄉(xiāng)鄰親友,男女老少傾巢前來,其盛況不亞于城里餐館。宴席一般是在房屋地壩擺開,故稱壩壩席,而菜品中的 肘子、 燒白、 酥肉、 扣肉、 蹄膀、 紅燒肉、 夾沙肉、 八寶蛋、 糯米飯、 蝦羹湯等,則是壩壩席中不可缺少的主打菜。
在四川、貴州、云南,都是高原與丘陵,難得有一塊平整的空地。修房建屋,都得整一塊平地,曰地壩或者院壩。土壩子鋪上石板或者坎上三合土就可以做為曬糧食的曬壩。客來多了,辦幾桌或是幾十桌的席,屋里頭坐不下,就扯起多余的或是借來的桌子安到地壩里去,既方便又熱鬧。
過去因為交通不便,一般都得走路參加坐席,遠方的客人一般一早就要出發(fā),下午或晚上才能趕到,這叫“歇客”,意思就是來了歇著?!靶汀倍嗔耍赃^晚飯后主人家就會打地鋪,大家一起睡通鋪,實在安排不下就借鄰居家住。先到的客或者遠來的客走累了,搬個板凳先坐一下,歇一下腳;吃一碗澇糟滾雞蛋,穩(wěn)一下肚子,因為先到的客離開席的時間還早,遠來的客走了這個遠,早已肌腸餓肚了。壩壩席需要很多桌子板凳,自家不夠就向鄰居借,便于還時方便和忌諱,還要在上面寫上誰家的名字并拴上一根紅布條。宴席是一張四方桌(舊時稱八仙桌)配四根長板凳,坐八個,正對門口的席位叫上席,一般是長輩、老者或有威望者就座的地方(如今基本上被村鄉(xiāng)干部霸占了),坐上席的人沒動筷拈菜,其余人是不能動筷的,如果坐上席者開始動筷拈哪碗菜,你也只好拈那碗菜……按照規(guī)矩,先上涼菜,然后是炒菜、 蒸菜、燒菜,最后是湯。
爐灶師傅一般是現(xiàn)請來的,俗稱“土廚師”、“民間廚師”。常常是挑著籮筐(盛裝碗筷等)進村入戶,鍋碗瓢盆也會捎帶上一部分。地方不夠用了,就在空場地上臨時搭個棚子作廚房、臨時用泥土壘一個或者用磚頭碼一個,隨便拆個門板作案板。用大鐵鏟在大鐵鍋中鏟啊鏟啊鏟。
圖個熱鬧、圖個喜慶,純樸民風,聯(lián)絡感情,真正的和諧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