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民間文化之鄉(xiāng) 清澗(2)
殘缺的美麗
吃在清澗
清澗煎餅
清澗煎餅是當?shù)赜忻男〕?,其做工精細、營養(yǎng)豐富、色澤如雪、薄似蟬翼,入口綿軟,暖胃耐饑,食后回味無窮。清澗街道兩邊的煎餅館比比皆是,是當之無愧的清澗最具代表的美食之一。
棗糕
棗糕是將軟米粉糕坯卷進煮熟的紅棗,不經(jīng)油炸即食的糕,充滿紅棗的甜蜜和黃米的清香,柔軟勁道,特別耐飽。當?shù)孛耖g,孩子過生日,讓孩子在棗糕案板前跳三下,預示著孩子跳得高,長得快,早成人。
清澗烙餅
烙餅是清澗當?shù)孛〕灾唬f其有名是因為它原本只是農(nóng)家常見飯食,如今卻廣為流傳,出現(xiàn)在本地和外地飯店餐館的食譜上。乍一看烙餅,并不是“餅”卻是一盤呈圈狀并層層疊起的焦黃色面條卷,撕一條薄薄的餅條入口,只覺外脆里嫩,薄脆的表皮散發(fā)著油的清香,軟嫩的里瓤則蘊含著麥面的醇香和微甜,真是越吃越香、越嚼越有味。
美譽清澗
紅棗之鄉(xiāng)
清澗出產(chǎn)的紅棗個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美,可溶糖及維生素含量高,為當?shù)匾唤^。1970年,新華社播發(fā)《清澗大棗》一文,吸引了世界各國商賈名流,清澗大棗聲名大振。1990年,《棗鄉(xiāng)行》電視片先后在中央和13家地方電視臺播出,清澗紅棗聲望倍增。1995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首批百家中國名特產(chǎn)品之鄉(xiāng)命名大會上,被命名為唯一的“中國紅棗之鄉(xiāng)”。
道情之鄉(xiāng)
清澗是陜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鄉(xiāng)"。相傳在唐宋時,道教在陜北一帶盛行,道人們以道學為意創(chuàng)音譜曲,作出了一種用于宣傳道家學說的演奏樂曲叫道曲,并制作了與之相應的漁鼓和簡板等伴奏樂器。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喜歡,又將歷史故事,神仙鬼話編成各種曲種,這一來果然被眾人廣為傳唱。人們將這道曲與酒曲、爬山調(diào)以及哭死人調(diào)進行融合,就逐漸形成了后來的“道情”。清澗道情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石板之鄉(xiāng)
清澗自古以石板聞名于世,"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一句民謠,使得清澗石板名揚四海。一層層像書頁一樣的清澗石板呈現(xiàn)人們眼前,得天獨厚,為縣內(nèi)一寶。因其表面平整,色澤青藍,薄厚均勻,機構細膩,質(zhì)地堅硬,類型繁多,無放射,無污染,倍受人們青睞。
粉條之鄉(xiāng)
清澗縣自古就有加工粉條的記載,最早是以綠豆、紅薯、高粱為原料加工粉條,但一般只在冬季生產(chǎn)兩個月,產(chǎn)量不高基本以自食為主,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折家坪公社惠家岔生產(chǎn)大隊首先引進粉條加工技術人才,開始用馬鈴薯加工粉條,獲得成功,并于七十年代在全縣普遍推廣應用。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陜西民間文化之鄉(xiāng)”定會更加熠熠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