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們的綽號
傲蕊子
綽號又稱外號、諢號,是根據某個人身上的標志或事件而起,能形象生動地反映此人的特征。在中國古代,宰相作為百官之首,對朝政的影響舉足輕重。當綽號與宰相結合在一起,就能看到古代的為官百態(tài)。
伴食宰相
據《舊唐書·盧懷慎傳》記載:唐代官員盧懷慎與名相姚崇共同處理軍機大事。但盧膽小怕事、懦弱無能,遇事從不敢自己做主,所有事務責任全推給姚崇處理。久而久之,很多人都對盧懷慎的這種“吃飯不管事”的行為不滿,私下送了他“伴食宰相”的“美稱”。
模棱宰相
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蘇味道對人說:“處世不欲決斷明白,若有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惫嗜朔Q之為“蘇模棱”。武則天圣歷初年,蘇味道為相,處世更加圓滑,被人稱作“模棱宰相”。
弄獐宰相
唐朝以“口蜜腹劍”而聞名的宰相李林甫,還是一位不學無術的白字先生。據《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有一次他寫信慶賀親戚生了孩子,將“弄璋”(古稱生男為“弄璋”,璋為玉器)寫成了“弄獐”(獐為野獸)。此事不脛而走, “弄獐宰相”之名也流傳開了。
丹青宰相
唐朝閻立本,在繪畫藝術上是一代宗師,但“非宰輔之器”,因與憑戰(zhàn)功升相的姜恪并列,有詩云:“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言外之意是閻立本缺乏政治才干,被稱之“丹青宰相”。
溜須宰相
據《宋史·寇準傳》記載:北宋丁謂善于察言觀色,升至參知政事(職位相當于副相),而宰相寇準非常討厭丁謂這號人。有一天,他們在內閣一起進餐,丁謂見寇準胡須上沾了些飯粒,便馬上為寇準溜須拂拭,并稱贊其須美。寇準大笑說:“參知政事是國家大臣,難道還有為官長溜須的宰相嗎?”丁謂自知沒趣,面紅耳赤。此事傳出,人們便送他 “溜須宰相”的稱號。
三旨相公
據《宋史·王圭傳》載,北宋神宗時,王珪居相位16年,這十幾年間,政務得過且過,無所建樹,每遇國家大事,他從不獻策略,上朝呈送奏章時,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閱后跪接曰:“領圣旨”;出殿見人曰:“得圣旨”??傊?,事事依圣旨而行,其他官員總結了這位“相”公的處理政事原則,就稱他為“三旨相公”。
浪子宰相
北宋的李邦彥,自言要“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在政事上毫無建樹,被諷為“浪子宰相”。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此人行為放蕩,不理政事,只會享樂,最大樂趣就是踢球,踢起球來,他腳法細膩花樣繁多,在當時起碼可稱為“足球先生”了;還有一個愛好是喜歡寫葷段子,但凡他寫了新段子,就有老鴇來買版權,唱給客人聽,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段子手”;
李邦彥交友甚廣,又樂善好施,每遇到有進京趕考的舉子要接濟,必出手大方,積累了很多人脈。致使他官運亨通,成為朝廷重臣。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難”時,他又成了投降派奸臣之首,加速了北宋滅亡,可見“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危害是何等之大!
棉花宰相
明朝的劉吉,官至大學士、內閣首輔(宰相)。當時的明憲宗皇帝不問政事,內閣和六部都是在混日子,一度有“紙糊三閣老”(即劉吉、萬安、陳文)和“泥塑六尚書”之稱。他在位上,尸位素餐,奉迎皇帝,勾結宦官,粉飾自己。他的拿手好戲是顛倒是非,精于營私,但凡有意見與他不同的,必一棍子打死。由于他不理國事,無所建樹,屢屢遭到言官的彈劾,但這位大員心理承受力超強,無論言官說什么他都充耳不聞。憑著超級耐彈力,竟得以占據內閣十八年,其中任內閣首輔十五年,最后博得個“棉花宰相”之名。取棉花千彈萬彈彈不爛之意,形象至極。
三不開宰相
五代馬胤孫,不通實務,不僅不敢處理政事,而且責任心不足,被人評為“三不開宰相”,即“不開口以論議,不開印以行事,不開門以延士大夫”,在國家危亡之際,人們都期盼他能建言獻策,他僅獻綾三百匹而已。
當然,古代亦有很多名相,最為著名的當數唐朝房玄齡、杜如晦,被合稱為“房謀杜斷”。
有趣的是,含褒義的宰相綽號則往往由多人共享。如“山中宰相”這一綽號,南朝的陶弘景和唐朝的李泌都享有。陶弘景喜好讀書修道,梁武帝召其入朝,陶弘景寄雙牛圖拒之,然梁武帝每有大事,都會前往山中咨詢,平時更是書信不絕。李泌頻辭相位,長居名山,但其有隱有出,推崇功成身退,在平定叛亂、安穩(wěn)朝政時屢立奇功。
而唐朝的馬周與北宋的范純仁都被譽為“布衣宰相”,馬周是因為出身貧寒,范純仁是與節(jié)儉的作風密切相關。
宰相中佳譽甚高的綽號為“救時宰相”,唐朝的姚崇、明朝的于謙及張居正都曾得到過這樣的贊賞,那是由于他們或振舉時事政治,或力挽狂瀾于既倒,或臨危制變利國興民,才無愧于救時之重任。
以上這些形形色色的綽號,折射的是人心向背,流傳于朝野,并且記錄在浩瀚的史冊中。為官者當須以史為鑒,切記“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切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