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黃氏在明清時期的文化貢獻
鶯鶯子
即墨黃氏于明代初期由青州益都縣棘林村遷至即墨。作為沒有根基和背景的外來移民,即墨黃氏秉承“忠厚傳家,詩書繼世”的家族文化,誠實做人、自強不息,忠厚尚書、發(fā)奮努力,至明正德年間,第五世黃堂,考取貢士,先受蒲州學正,后升寧夏衛(wèi)教授,因黃堂文學素著,尤其在《易經(jīng)》、《老子》和儒家、道家文化研究上造詣頗深,被嘉靖帝延為御師,欽命為禮部左侍郎,為家族的發(fā)展奠定了文化基礎。萬歷年間,第七世黃嘉善以文官身份官至兵部尚書,欽命一品,因”總督三邊“的功勞,加太子太保,褒贈“四世一品”;黃嘉善之弟黃納善,19歲皈依著名高僧憨山大師,終身不入仕途,求法因緣,修心修行,是著名的儒、釋、道三學的大學問者和身體力行的高人。在第七世,即墨黃氏家族的發(fā)展達到了第一個高峰。
明清期間,即墨黃氏家族共考取了407名庠生,48名貢生,171名貢監(jiān),37名舉人(含進士),9名進士,擔任朝廷命官182人,其中11人的政績載入《明史》《清史稿》。有百余人的事跡載入府、州、縣志中。其忠厚持重的家風和尚書勤學的家學在即墨、嶗山地區(qū)影響深遠。
但說到即墨黃氏家族在文化上的貢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鐵面御史、第八世黃宗昌,一個是清朝“第一文字獄”主角、第九世黃培。
鐵面御史黃宗昌的文化貢獻
黃宗昌(1588~1646年),字長倩,號鶴嶺,即墨黃氏第七世。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授雄縣(今廣東省雄縣)令。黃宗昌到任后,立即將雄縣境內(nèi)橫行不法的宦官魏忠賢的黨羽一一正法。后調(diào)任清苑縣(今河北省清苑縣)令。時京城附近各縣官吏紛紛為魏忠賢建造生祠,獨清苑縣不建。崇禎時,官授御史,曾上《糾矯偽疏》,參魏忠賢余孽黃克纘、范濟世等61人。上《糾無行詞臣疏》,參周延儒等“淫嬉無度,欺罔擅行,受賄賣官,貪贓枉法”數(shù)罪。明崇禎二年,黃宗昌奉旨巡按湖廣,時岷王朱禋洪被校尉彭侍圣和善化王的長子朱企鋀等殺死,參政龔承薦等不具實上覆,遲遲未能結(jié)案。黃宗昌到任后,很快查明案情,懲辦了兇手,同時上疏參龔承薦等玩忽職守罪。后來,黃宗昌因受排擠被降職、賦閑。
黃宗昌疏稿(圖:網(wǎng)絡)
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黃宗昌辭官歸里,出資創(chuàng)建了即墨城的準提庵和嶗山的華嚴庵兩座佛廟。
準提庵是黃氏家廟,黃宗昌的母親每天到準提庵打坐。準提庵中,曾藏有一部《妙法蓮華經(jīng)》,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法華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是一部手寫佛經(jīng),全經(jīng)共七卷二十八品,全部為卷軸裝,全卷7萬多字,配有許多精美佛圖,經(jīng)卷每卷寬0.31米左右,長11~15米之間,用磁青紙著金銀泥書寫。凡經(jīng)名及菩薩、如來、世尊諸佛等名皆為金書,其余為銀書。每卷卷前圖畫,一股包括護法神像、經(jīng)變畫、供養(yǎng)人像、如來說法圖等部分。宋代1033-1044年作成,歷時10多年,是四川果州西充縣抱戴里何子芝一家,為供養(yǎng)其亡母楊氏而修造的。明朝時,做過一次增補修繕。幾經(jīng)輾轉(zhuǎn),流傳至即墨,被準提庵收藏供奉。戰(zhàn)亂年代,為保護《妙法蓮華經(jīng)》安全,此經(jīng)被即墨黃氏族人悉心收藏。1951年土改時期,上交政府,現(xiàn)為即墨區(qū)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其中第六卷存膠州市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價值連城,其真面目絕少示人。
華嚴庵雖建庵較晚,但影響較大。華嚴庵存有清雍正年間刻印的《大藏經(jīng)》一部7200卷,還有元人手抄本《冊府元龜》一部142冊,計1000卷,另外還有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手書條幅、于七畫像等。1957年,經(jīng)郭沫若鑒定,華嚴寺內(nèi)的《冊府元龜》是存世最早的版本,也是海內(nèi)孤本,為國寶古籍?,F(xiàn)為青島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華嚴庵曾于清初毀于兵災。至于因何毀于兵災,目前未見具體史料。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嶗山中有眾多明代遺民,順治初年,清兵曾數(shù)次入嶗山圍剿,于是將黃宗昌所建之華嚴庵焚毀。后來,黃宗昌之子黃坦繼承其父的遺志,捐資召集工匠,和準提庵慈沾和尚一起,重建華嚴庵于現(xiàn)址。
華嚴寺(圖:知耘吧)
華嚴庵首位主持是慈沾。繼慈沾之后另一位主持是善和。據(jù)《萊州府志》與《于七抗清記》載,善和即抗清英雄于七。于七又名孟熹,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年已酉(公元1609年),棲霞縣唐家泊村人。曾廣學詩文,并師事胡登選學習劍法武藝,性好見義勇為。又據(jù)《萊陽縣志》載,于七在明末曾考中武舉,因?qū)η逋⒈┱粷M,乃揭竿起義,領導當?shù)剞r(nóng)民隊伍,打下了膠、菜、登等十五個集鎮(zhèn)州縣,朝廷震驚。后清軍大舉鎮(zhèn)壓,起義軍終以寡不敵眾而告失敗,官兵多戰(zhàn)死。于七于康熙元年五月突圍,逃至嶗山腳下港東村潛居;后以萊州府追緝吃緊,乃避入華嚴庵,被慈沾法師以沸水毀其面容,騙過了捕役,于康熙五年出家為僧,法名“通澈”,受戒后法號“善和”。慈沾圓寂后,他繼任華嚴庵住持。這一時期,由黃氏重修的佛廟除華嚴庵外,還有煙臺山前的峽口廟,劈石口北、三標山東楚之靈圣寺,王村海邊的黃山院,金口的天后宮(現(xiàn)廟殿保存完好),即墨東關的關帝廟、百關的觀音廟。這些廟宇都受華嚴庵管轄。華嚴庵直接受黃家控制。當時華嚴庵內(nèi)有和尚八十余人,土地四百余畝,出租給農(nóng)民耕種,每年可收米糧兩千余升。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嶗東黃山村民、高山族后裔林玉瑞,年方十一歲,在華嚴庵出家,法名君頁衡、在仁棟的教導下精心學習詩文、經(jīng)典,成為一時名僧。1931年華嚴庵更名“華嚴寺”,君頁衡南游鎮(zhèn)江金山寺、寧波天童寺等名剎,學習南派經(jīng)韻禪法;回嶗山后積極推廣江南梵唄韻牌,結(jié)合北派的經(jīng)韻,創(chuàng)出獨樹一幟的嶗山梵唄贊偈。此時華嚴寺在當時青島市長沈鴻烈支持下,維修、擴建,大為改觀,寺僧達三十二人。1950年君頁衡曾將他保存多年的于七畫像一幀,獻給了文物管理部門,是文物中的珍品。
華嚴寺山門(圖:風中的水)
黃宗昌晚年仰慕漢代大儒鄭玄,在即墨東南群山中的鄭玄康成書院遺址南側(cè)修建了一座玉蕊樓。在《玉蕊樓自述》中,黃宗昌寫道:“是樓為二層,古色古香,院落門庭精致,周圍景色幽邃,四山環(huán)抱,澗水前匯,茂林修竹,涉目成趣。”康熙年間,即墨人紀潤在《勞山記》中把玉蕊樓譽之為“吾邑第一山莊”。
此外,黃宗昌還聘請了明遺民萊陽人張允掄來此授徒,黃氏子弟皆讀書于此,人才輩出。再后來,一代大儒顧炎武在明亡之后游歷北方,也曾留居玉蕊樓。這座玉蕊樓,除了作為授徒之外,時稱“嶗山七十二君子”的前朝遺民也經(jīng)常會聚于此,飲酒賦詩,抒發(fā)郁悶之情。由此可見,黃宗昌修建玉蕊樓也絕不僅僅是為了隱居,還因為此地偏僻,便于交往接納明亡后隱居嶗山的遺臣、文士,這里寄托的是他的一片故國心。
黃宗昌還和其子黃坦一起,完成了第一部《嶗山志》。黃坦,字朗生,號惺庵,是黃宗昌的長子,崇禎十二年副榜,后為貢生,任浦江縣知縣。在任時,勤政廉潔,兩袖清風,后來因家事去任,因為宦囊如洗,多虧了士民資助才得以回到故鄉(xiāng)。
他們父子兩個撰寫的《嶗山志》共分八卷,詳細記載了嶗山的著名景點、宮觀建置、歷代隱居嶗山的名士高僧、嶗山的風物、奇聞異事等,輯存了嶗山許多有價值的史料。而且,《嶗山志》還是黃宗昌的一部“泄憤之作”。在序里,黃宗昌自嘆:“余不敏,不見容于世,不獲馳驅(qū)王事上報天子,及于今也?!边@充分說明,他對崇禎帝依舊忠心耿耿,并無怨言,反而怪自己不夠聰明,不能為世所容,耽誤了為國盡忠。而通過對長春子丘處機、名僧憨山的記述,更能看出黃宗昌當時的悲嘆和感慨。
華嚴寺三圣殿(圖:風中的水)
黃坦在題跋中更是說:“先父所寫的嶗山志,哪里只是寫山??!他寫事、寫景、寫情,別人都能看在眼里,可誰知道他那一片傷心啊!”很顯然,黃宗昌將自己的憤懣郁積、悲嘆感慨的情態(tài)寄予文字之間,《嶗山志》的點點斑斑都是他的心血所傾。著名大儒顧炎武親為《嶗山志》作序。
崇禎十五年,也就是1642年,清軍一路打到即墨,黃宗昌變賣家產(chǎn)充作軍餉,率領宗族子弟以及家丁,全部加入守城隊伍。雙方交戰(zhàn)中,他的次子黃基被清兵射中額頭,仍帶傷奮戰(zhàn)。即墨終于得以保全,而黃基卻傷重身亡,他死后,,妻周氏34歲殉節(jié),同殉的還有二劉一郭三妾,時為崇禎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已近年關,一家五口為國殉難,《明史》謂之“一門五烈”。
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攻入北京,黃宗昌本想南渡,因郭爾標、黃大夏、周六倡眾起事,聚眾10余萬,號14營,圍即墨城。即墨知縣棄城出逃,黃宗昌再次守城,召集士民進行抵抗,堅持40余天,后派女婿楊遇吉率23騎殺出重圍引來救兵解圍,又一次使民眾免于涂炭。
在明朝滅亡之后,黃宗昌一直拒絕剃發(fā)。順治三年,也就是1646年,黃宗昌懷著對大明王朝的無限懷念,以及對清朝剃發(fā)令的深惡痛絕,握發(fā)而終。
身藏白玉壺的鐵血男兒黃培留在人間的浩然之氣
明末清初,在文化上、尤其是文化性格上特立獨行、影響最大的非康熙時期“第一文字獄”主角黃培莫屬。
黃培(1604-1669年),是黃宗昌之堂弟黃宗憲之子,黃嘉善之孫,字孟堅,號封岳。幼年喪父,由其叔父黃宗昌撫養(yǎng)成人。在明崇禎朝中為官17年,歷任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提督街道,金吾將軍,九門提督等職,極受明廷器重。他發(fā)言不茍,處事知大體,董其昌詩贊曰:“肘佩黃金印,身藏白玉壺。請看麟閣晝,有此璧人無?!?/p>
黃培像(圖:網(wǎng)絡)
黃培娶南皮縣知縣、本邑鄉(xiāng)賢藍再茂之女為妻,不幸的是藍氏因產(chǎn)病早卒,后皇帝賜給他宮女安氏為副室。安氏京都人,生子黃貞明。1644年清兵攻入北京,黃貞明五歲,安氏曰“身不可辱”,遂自縊殉節(jié)。黃培本想以身殉國,但其母宋氏去世,他護母柩回即墨安葬后,將子托其叔,一切就緒就想自殺。后經(jīng)其叔黃宗癢開導,打消了殉節(jié)念頭,但仍蓄發(fā)留須,不著清服,表示蔑視滿清,在憂郁悲憤中度日。
順治九年(1635年),黃培姐夫宋繼澄來即墨,宋繼澄為明朝舉人,極有民族氣節(jié)和文采,他與黃、藍等諸姓結(jié)為詩社,飲酒賦詩,消遣歲月,懷明反清情緒時溢詩文。順治十八年(1662年)于七抗清起義爆發(fā),黃培在道義和物資上給予大力支持。從順治元年至康熙元年,黃培共作詩280余首,略加刪改,收錄266首,命名為《含章館詩集》(上卷)??滴踉?,刻版裝訂成冊,分贈親友,從而埋下禍根。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黃培的從內(nèi)弟藍溥將其子與黃培之子黃貞明同窗反目之事遷怒于黃培,便摘錄《含章館詩集》中懷明反清詩句,控告于縣衙。藍溥之意本是為了出氣,但此事一發(fā)不可收拾,最后終被姜元衡所利用。
姜元衡祖籍萊陽,黃家所收養(yǎng)的乞丐黃寬之孫黃元衡也由黃培供讀,于1648年(清順治五年)中進士。姜元衡中進士后,背著黃家恢復了姜姓。黃培對姜元衡依附清廷、背主復姓等行為極為不滿,并幾次當眾羞辱。姜元衡雖世受黃家恩養(yǎng),但因?qū)S家積怨太深,因而在藍、黃案件就要和解之時,于1666年(康熙五年)六月羅列黃培十大罪狀將其控告到山東督撫署。
由于案情曲折、復雜,此案歷經(jīng)4年之久,受牽連的人達217名之多,甚至將大學者顧炎武也牽連在內(nèi)。但是,此案由于黃培極力為親友開脫,關鍵是黃家傾家蕩產(chǎn)(賣房賣地,甚至連黃嘉善祖?zhèn)鞯膶氊悺包S金甲”也變賣了,“黃金甲”也就此下落不明)上下打點,涉案人員均不同程度地給予免議或輕微處罰。
但由于此案系“叛逆要案”,一直受制于清廷。1668年(清康熙七年)以山東巡撫為首的會審團對黃培案進行了最后一次會審,于1669年(康熙八年)三月十六日將審理意見具奏清廷:黃培“因系明朝世宦,隱懷前朝之心,刊刻逆書,已屬不法,吟詠詩句,尤見狂悖,且寬袍大袖,延用前朝服制,蓄發(fā)留須,故違當朝法令,大逆不敬,應按隱叛誹謗之罪處置,但律無正文,無從援引,謹按他律比附,定擬絞罪”。山東提刑按察使司的這一判決意見,康熙御批同意。
被認定反清的詩句主要有:“一自蕉符紛海上,更無日月照山東”、“殺盡樓蘭未肯歸,還將鐵騎人金徽”、“平沙一望無煙火,惟見哀鴻自北飛”。
1669年(清康熙八年)四月初一日,黃培在濟南就刑。就刑前,他從容吟詩:“月光照地明如雪,朔風一夜層冰結(jié)。天涯能不念閨中,閨中淚滴鴛衾血。誰能化做兩鴛鴦,雙止雙飛無暫別。鴛鴦還復有死生,生愿同衾死同穴。萬古千秋永不離,年年夜夜看明月。”
黃培死后,其子黃貞明將其父靈柩運回即墨,于四月十四日葬于即墨城南水清溝黃培生前所造壽墳。黃培的副室劉氏料理完黃培喪事后,在墓旁自縊以殉。黃貞明則隱居嶗山,潛心修行。黃貞明的妹妹也到湖海院削發(fā)為尼,法號喜巖。她居室內(nèi)懸掛著父親黃培的畫像,以明“不忘殺父之仇”之志。后來她又遷到巨峰前高山古廟白云庵獨居。白云庵前的白木槿即這位尼姑手植,至今猶生長十分旺盛。
“第一文字獄”的歷史性災難,對當時的黃氏家族無疑是一場浩劫,這場災難導致了黃氏家族由盛而衰,但這場災難也向世人彰顯了即墨黃氏家族的家風家學,以及忠厚、率直、不畏強暴、敢于反抗、甚至不惜以死捍衛(wèi)精神自由的浩然文化性格。這種性格是即墨文化人集體性格的體現(xiàn),這種性格也是即墨黃氏在歷史上能夠走向興盛的根本原因。今天,這種性格一定會得到很好的傳承,成為即墨黃氏再次走向中興的寶貴文化基因。
即墨黃氏在文化上的其它重要貢獻
即墨黃氏家族從第一世起即十分重視教育和文化傳承,在即墨、嶗山地區(qū)修建學堂和寺廟、收藏重要經(jīng)書文物,為這個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嶗山石門山西麓的上、下書院,以及嶗山書院,鶴山東南麓的上莊書院,即墨城里的漱芳書塾,以及浮山讀書處、西流讀書處、鏡巖樓讀書處等,以及位于嶗山華樓、華巖兩山之間的鏡巖樓,都是即墨黃氏所建。
嶗山書院(圖:網(wǎng)絡)
即墨黃氏家族收藏貢獻的其它重要書籍文物還有:
《明初拓淳化閣貼》,上有明代書法家祝允明的序,文征明的題跋,董其昌,王志釗,卲桓的印記。1950年捐出,為國家二級文物?!饵S嘉善萬歷十九年誥命》現(xiàn)存即墨博物館。
黃嘉善行樂圖,高1.57米,橫寬0.67米,絹底,白環(huán)線紋明錦裝裱。畫像人物有二,黃嘉善身穿藍色長袍,頭戴黑色高帽,腳穿朝靴,左手捋須,右手垂下,立前凝視。童子手捧書畫,侍奉左右。遠處蒼松懸崖,桃花流水。上著畫家吳鉞的印記,為國家一級文物。黃宗昌畫像,此畫像為黃宗昌彈劾溫體仁之前所畫,彈劾首輔之前,自知兇多吉少,作畫像以紀念?,F(xiàn)存于即墨博物館。
黃培畫像,現(xiàn)存于山東博物館。畫像上黃培立于青松之下,畫上有南京禮部尚書董其昌題寫的贊詩。
《含章館詩集》現(xiàn)存于山東博物館。
《黃氏詩鈔》現(xiàn)存于青島博物館。
《黃氏家乘》現(xiàn)存于山東圖書館。
《黃氏家乘約編》現(xiàn)存于山東圖書館。
《易相集解》現(xiàn)存于即墨博物館。
《嶗山志續(xù)》現(xiàn)存于即墨檔案館。
《嶗山藝文志》現(xiàn)存于山東圖書館。
《千字鑒略》現(xiàn)存于即墨博物館。
《黻亭文集》現(xiàn)存于山東博物館。
《黃象轅日記》現(xiàn)存于即墨博物館。
黃念昀手書條幅現(xiàn)存即墨博物館。
黃象轅手書條幅現(xiàn)存即墨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