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縣倒馬關與六郎碑
驪茹子
在河北省唐縣西北與淶源縣交界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雄關一一倒馬關,這是內(nèi)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剁茌o通志》載:“倒馬故關在唐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險峻,馬為之倒,因名?!斑@兒是古代山西高原北部通向華北平原的重要關隘。
傳說北宋名將楊六郎當年把守的三關口,倒馬關就是其中一關。距倒馬關不遠,有兩座山,一座叫"插箭嶺",一座叫"馬圈山",還有一個村鎮(zhèn)叫"走馬驛"。這里邊有個傳說故事。
古時候宋朝和遼國時常交戰(zhàn),這倒馬關就是宋朝的邊關,宋朝和遼國經(jīng)常在倒馬關打仗。有一次,兩軍對壘,楊六郎率領宋兵勇猛沖殺,遼兵潰不成軍,望風而逃。在追殺遼兵時,楊六郎緊緊盯住遼兵頭目不放。追到一座山下,遼兵想憑借山巒掩護逃走。楊六郎手疾眼快,立即拉弓搭箭,向遼兵頭目射去。不想那遼兵頭目翻身一滾,來了個鐙里藏身,只見火星四濺,箭鏃射進了山頭上的巖石中。這一箭把遼將嚇了一跳,連說:"厲害!厲害!"便倉皇逃跑了。楊六郎箭鏃射中的那座山嶺,就是現(xiàn)在的"插箭嶺"。嶺上巖石里到如今還留著楊六郎那支箭的箭頭呢!
倒馬關最初戰(zhàn)國時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現(xiàn)存倒馬關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維修。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huán)繞關城而流,平面呈東西長方形,分為上下兩城。
明朝馬仲錫《倒馬關詩并序》中有“關有兩山對峙,其路極險,相傳楊六郎到此馬路”的記載,后人為紀念六郎鎮(zhèn)守三關的功績,在倒馬關城西3公里的馬圈山修建了“六郎碑”。此碑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碑坐北朝南,漢白玉石砌成,高1.18米,寬0.6米,厚0.7米,呈長方形,線雕云朵花邊,碑額抹角線雕云紋圖案,碑文楷書“宋將楊六郎拒守之處”。
楊六郎即楊延昭(958—1014),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時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今河北省徐水縣遂城一帶英勇抗擊遼兵,因戰(zhàn)功屢屢先后授英州刺使、保州防御使,后來又在高陽關(草橋關)任副都部署,在邊防鎮(zhèn)守20余年,威震遼邦。
傳說楊六郎打仗,善于以少勝多。一次,他傳令士卒走村串鄉(xiāng)買來數(shù)百頭牤牛,拴在樹林里餓起來。接著,他令人用于草綁扎出無數(shù)個草人,給其穿戴上敵乓的衣帽,肚露干草。擺布停當后,就把那些餓急了的牤牛放出來趕到草人叢中。那牤牛一聞到草料香味,就搶著吃,吃不著就用犄角把草人的肚子挑開。照這個法子,把牤牛訓練了幾次,就拴進樹林空餓起來。說來也巧,三天之后,探子來報,敵人犯關來了。
后人為紀念楊延昭(六郎)鎮(zhèn)守三關的功績,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馬關城西3公里的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碑文為:"宋將楊六郎拒守之處。"楊延昭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在邊防鎮(zhèn)守20余年,遼兵甚為畏懼,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學士到倒馬關憑吊六郎碑,稱頌吟懷楊六郎威鎮(zhèn)邊關的不朽業(yè)績。
于是,楊六朗傳下將令,命兵卒把尖刀子綁在忙牛的兩只猗角上。剛剛綁好,敵兵就過來了。楊六郎傳令解繩放牛。這時,牤牛認為來敵又是供自己飽餐的草人,就一個個掀著尾巴朝敵陣竄去。見敵兵就挑,挑倒后一聞沒有草料味,就再去追活的。直追得敵人退了許多里,被牤牛挑死的敵兵不計其數(shù)。從此,老百姓編了一句歇后語:“楊六郎的牤?!Z(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