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歡度“婦女節(jié)”
梓熙醬
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在中國又稱“國際婦女節(jié)”“三八節(jié)”和“三八婦女節(jié)”,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等領(lǐng)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shè)立的節(jié)日。
如今,在眾多商家的營銷發(fā)酵下,婦女節(jié)搖身一變有了“女王節(jié)”“女神節(jié)”等稱呼,3月7日也成為了“女生節(jié)”,在享受著假日特權(quán)和節(jié)日帶來的歡樂的同時,可能有很多人想不到,古人其實也過“婦女節(jié)”。
不管是乞巧比手藝,還是向織女星祈盼姻緣,七夕都是古代女性集會、活動的日子,可以說這一天古代女性是在歡度“婦女節(jié)”?!短接[》載晉周處《風(fēng)土記》云:
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shè)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即牽牛)織女,……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
后來祈求的范圍縮小,變成主要是向織女祈求女工編織的智巧,稱為“乞巧”。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敘:
七夕婦女結(jié)采縷,穿七孔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一種蜘蛛)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得。
穿七孔針時,如果一穿便進,這是手藝會大進的好兆頭。而“結(jié)采縷”,則是顯示和比賽各人的巧活,看誰能獨出心裁編出最新最美的花樣。所以宋人楊樸《七夕》詩道: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這是對勞動婦女勤勞、聰明、靈巧勝過織女星的頌贊。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初七即七夕,可見這天早已是古代婦女進行祭織女、乞靈巧、賽女工等活動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再往后,不少地方少女成為七夕乞巧的主角,祈求美滿姻緣成為主要愿望之一,展覽針線技巧的制品也包含博得賞識、謀求說親的目的,所以這一天后來又稱女兒節(jié)。
尋根溯源,七夕這一天,是女性集會、活動的日子,從這個性質(zhì)看來,將其當(dāng)作中國古代的婦女節(jié),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
然而除了七夕,三月初三、五月初五和九月初九等這些日子,也被看作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節(jié)”。
三月初三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俗稱三月三),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藥沐浴。青年男女在這天都會聚集到河邊,這也就為古人提供了自由戀愛的契機?!对娊?jīng)·鄭風(fēng)》中就寫了少男少女趁此時相愛之事。在這種青年男女集會的場合,女孩們一定是盛裝出席的,到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女兒節(jié)”。
五月初五
明朝《帝京五日歌》有曰:
都人重五女兒節(jié),酒蒲角黍榴花辰。
金鎖當(dāng)胸頭當(dāng)簪,衫裙簪朵盈盈新。
生動地描繪出了當(dāng)時歡度女兒節(jié)的動人景象。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云:
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
這一天,女孩子被裝扮得格外美麗嬌俏,花枝招展。遠嫁的女子也可以回娘家探望,共享天倫。
九月初九
每年的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陽節(jié),也被古人稱為“女兒節(jié)”。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
(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
《大興縣志》:
九月九日,父母家迎女歸寧,亦曰女兒節(jié)。
這一天,人們不僅有登高的習(xí)俗,還有父母迎女來食花糕的風(fēng)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