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喪葬習俗(3)
晨朗醬
十、封斂、出殯
出殯前夕、揭開棺蓋,與死者永訣,家人環(huán)聚棺材四周,跪拜哭泣,由孝子再次放正尸體,剪下死者腰上系的“歲數(shù)線”,分給兒媳、女兒在襟上佩戴,取享長壽之兆。再將兒女衣襟上撕下小塊布塞入棺內(nèi),以示生者對死者的懷念,始終不諭。最后用桐油、糯米飯和石灰涂在棺口沿邊上,再徐徐蓋棺。蓋棺時,孝子孝媳手執(zhí)油捻,繞棺一周。死者如是婆婆,封斂時,必須請其娘家親屬到場,才能最后蓋棺。
出棺前,先磕釘,釘用棗木或熟鐵制成,釘上系紅布條,先由族長或家屬中長者親自操捶。這時孝子孝孫要繞棺三圈,并向族長致送磕針禮(包括糕點、孝布等)。族長只砸一根主釘,砸之前,將釘在孝子頭上輕輕擦一下,然后砸進棺蓋口。其余三釘,由抬棺者一一砸入。
出棺時,先將棺材移大門外廣場,用粗繩木杠捆扎,搬走棺下小磨,撤出供祭品。抬上棺材時,踢倒墊材的板凳,一聲吶喊,抬起就走。
出殯:又叫發(fā)引。出殯時間,宜擇單日和吉日。出殯有大出小出之別。大出殯有儀仗隊,前面燈籠高照,還打著冥旗、大傘,鳴鑼開道,樂隊隨后;接著是古代兵器的瓜錐、月斧。香亭緊隨,內(nèi)有亡者遺像及香煙繚繞。僧道身著法衣,手敲木魚,口誦經(jīng)文。隨后是高舉孝幛和挽聯(lián)的隊列,接著是一大群送殯者緩緩行進。棺前孝子孝孫著重孝,肩負引魂幡,手持喪仗,彎腰低頭前進。
后面是頭戴孝巾的八個抬工,抬著有素繡花棺罩的大棺材,一步一步地慢慢前進。孝子孝孫遇有路祭者,要隨即下跪叩謝,執(zhí)事人并向路祭者回敬一包“路祭錢”。一路有專人散“錢紙”,叫撒“買路錢”。棺柩后面,孝媳孝女等親眷乘小轎隨行,一路哭泣。若是孝眷人少,還要雇人伴哭,以造成聲勢,顯示亡者子孫昌盛。一般女眷送至半路即返回。
小出殯是一般困難家庭的殯葬習俗。出棺時,由親友幫忙,將棺柩抬到大門外,長子在前,一手持“引魂幡”,一手舉“老盆”(陶罐),棺出大門時,隨手摔碎老盆,俗話說:“老盆一摜,家業(yè)一半”,“摜老盆”是限于長子操持。有的地方,門口燒一栗炭火,棺從火盆上經(jīng)過時,將一碗白酒澆在熊熊烈火上,升起一股火焰,棺從火焰中抬過去。棺上披一條紅氈,上面拴一只公雞,以示驅(qū)邪。前面一人敲大鑼,一人撒“買路錢”。
巢湖一帶地方,出棺時,請道士殺一公雞擺在棺上,并將殺雞用的血刀砸爛供祭品的菜碗,名為“破煞”。
死者親屬必穿孝服送柩,孝子孝孫送至墓地,女眷則半路返回。
棺材須一直抬到墓地,如路太遠要休息時,由另備抬夫換班,或用凳子架住棺材,停棺時,由專人用傘罩住“龍杠”,孝子引棺到墓地時,宜急速前行,謂之“搶塋”。
出殯日清晨,請道士滿屋打掃,并做“法事”據(jù)說可把“亡靈”由家中引出去,并將破勺潑甩到大路邊。道士念經(jīng)出門后,不能回頭望。
十一、安葬、守孝
請“風水先生”相地。一般富裕人家強調(diào)風水,到處尋找所謂“吉地”“寶地”,名之為“拿龍捉穴”、“真龍活穴”。如找到了,就不惜重金購買,或巧取豪奪,希望死者葬后,即能“寅葬卯發(fā)”,后代受益。并要求土質(zhì)堅潔,走向坐北朝南或坐東向西,以防蟻防潮,使亡者入土為安。而貧窮人家則只要求土質(zhì)干燥朝陽,對后代沒有壞影響就行了。民間有諺語說:“謀地葬貴人,遇地出貴人”,這是諷刺富裕戶千方百計謀葬地,也是徒勞之舉而已。
選擇吉日開土,先由孝子挖三鋤,釘兩段木頭于地,曰:“金樁”。然后由幫忙的人開“金井”,在“井”內(nèi)燒百子箕(即芝麻秸)、黃絲(稻草)暖土,叫“暖穴”。抬棺到墓地時,抬工要繞墓地三圈,才放下棺,叫“搶風水”。
棺才下坑時,行兜土儀式,即用鍬鏟土蓋棺,叫“兜土蓋臉”。在坑四周埋四根樹樁,意為后代將廣置田地,大發(fā)家財。這時要給抬工發(fā)喜錢,每人要有五個硬幣,意為死者后代會五代同堂。棺材入坑后,抬工要“發(fā)龍”,即由兩人搶“龍扛”向上坡跑去,越跑越快,越快越好,家屬及時散發(fā)“發(fā)龍糕”。
接著就是培土,用鍬打緊外層,進行封土。有的地方,在墳后插上紅、白、黃等不同顏色的喪棒,其中白色棒代表兒子一代,紅色棒代表孫子一輩,黃色棒代表重孫一輩。棒數(shù)與子孫數(shù)相等。有的地方,在封土前,把封基米撒入“金井”內(nèi),子孫點香跪拜,然后大家脫去孝衣,封土。次日到墳前祭拜,稱“安山”。
有的地方,找不到適當葬地,就暫厝至次年冬至再正式選地安葬。富家為了找“寶地”,以至停厝多年而不葬。有的地方,父死暫停厝,以候其母死;或母亡停厝以候其父死。
家貧無錢請“風水先生”看地的,就在自選墓地上甩扁擔,按扁擔方向擺棺材,叫“甩扁擔向”。這是勞動者對工具神化的遺俗。
死在外地,尸骨無存者,以衣冠冢安葬。即扎草人穿戴死者原穿過的衣冠,寫上死者的生卒年月,然后安放棺中,用公雞血點主而葬。壽終正寢的人,才能葬入祖墓;自殺或他殺的人,死后只能葬入亂墳堆中。
已安葬者,如發(fā)現(xiàn)墳地場有蟻害,即撿出尸骨,用小棺另葬,叫“收黃精”。撿骨時,需搭布棚,不能讓尸骨見天日,死者兒孫要將包尸骨的棉花焐熱,才能包好入棺。
十二、守孝、留靈
守孝時間,一般為七七(49 天)、百日、周年。死者如系老年父母,子孫守孝期有長達三年的。
送火上墳。出殯后第一天,家人要送火上墳,第二日同樣,第三天才將油燈放靈位之前,謂之送燈。有的地方不用油燈,家人將草包點燃,置于墳邊,以三天為限。謂之“復山”,又謂之“燒三天”。其意是有了火光,“亡靈”回老家就可以看見路。
“七七”是佛教影響,佛經(jīng)謂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中陰身”,如童子形,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不得生緣,則更續(xù)七日,至第七七日終。舉行超度,祭奠。每七日為一七,逢七必上墳祭奠,稱為“應(yīng)七”。
其中第“五七”燒靈,燒去供亡靈牌位的紙扎靈屋,第“六七”由出嫁的女兒、女婿祭奠。其余各“七”均由家人祭奠。
百日、周年,家屬須上墳祭奠。
三年服喪,是儒家的遺教,而逐步形成傳統(tǒng)喪俗。三年內(nèi),未婚子女不能結(jié)婚,但在熱孝期“七七”四十九天之內(nèi),可允許結(jié)婚。父母去世未滿“七七”時不能理發(fā),但在入棺前可理一次發(fā)。三年守孝期內(nèi),逢年過節(jié),子女不能穿紅著綠,要穿素色衣服。
春節(jié)期間,不能用紅紙寫春聯(lián),只能用藍、白、黃等素色紙寫;春聯(lián)內(nèi)容要切合守孝情思,如“守孝三年易滿,思親百世難忘”;“天下皆春色,吾門獨素風”等等。
留靈。有一些地方,死者安葬以后,為了寄托哀思,往往在家中堂屋內(nèi)設(shè)祭案,案上擺紙扎“靈屋”,其中安放“靈牌”?!办`屋”前設(shè)燭臺、香爐、磬等,墻壁上橫書“祭如在”三字,兩旁懸掛挽聯(lián)。每天子孫在就餐前,把食品捧到靈位前,點香擊磬,獻亡靈品嘗。
有的地方,除供飯菜外,還要送三次茶,三次點心。擊磬也有規(guī)定:叫“早三、晚四、中一錘”,即早餐三響,中餐一響,晚餐四響。留靈時間,一般是“七七”四十九天,最長的三年,到期將“靈位”焚燒。焚靈時,要請僧道念經(jīng),并將挽聯(lián)等物一并燒掉。守孝禮俗就告結(jié)束。
建國以后,群眾在無神論思想的影響下,長期傳承下來的喪俗,已開始有所改變,新喪俗已開始出現(xiàn)。城鄉(xiāng)的喪葬習俗有變革,但發(fā)展趨勢是不平衡的,城市、集鎮(zhèn)變革得較快,而在廣大農(nóng)村中,傳統(tǒng)喪俗仍然流行,不過喪俗禮儀已漸趨簡化。
十三、新喪禮
臨終禮俗:病人去世后,家屬給遺體蓋上白布單,然后給死者換上衣服,送殯儀館火化,或仍用棺木送墓地安葬。運送時,親屬痛哭,并放鞭炮,以志哀思。
報喪:一般是張貼訃告,訃告登報紙上,載明死者姓名籍貫、生卒年月、生平簡歷以及對社會貢獻等等。農(nóng)村則是口頭通知有關(guān)親屬,并在家門口張貼白紙。
開追悼會,遺體告別:這種紀念儀式,大都在死者遺體火化或安葬前,在殯儀館舉行。會場正中掛死者遺像,會場四周安放花圈,堂前懸掛挽聯(lián)、挽詞、挽幛。追悼會致悼詞,遺體告別是在哀樂聲中,向遺體默哀致禮,并繞場一周。參加追悼的成員胸前佩帶白紙花。
喪服:一般是左袖戴黑袖章,有的還在黑袖章上用白線縫一個“孝”字,兒女輩在黑袖章上加縫圓形白布,孫子輩則在黑袖章上加縫小塊圓形紅布。
火化:各城市已逐步推行火化,以代替土葬。遺體火化時,至親家屬都要送葬?;鸹?,由火葬場工人將骨灰裝入盒內(nèi),由家屬領(lǐng)回,有的放家內(nèi),有的及時送墓地安葬,葬后安石碑一塊。
奠儀、謝孝:一般公教人員的治喪費用,由有關(guān)單位直接撥給。親友致送花圈或奠儀,家屬則回贈白毛巾及其它相應(yīng)物品,如死者為壽高達耄耋年,則贈小花碗,謂之“偷壽碗”,這是祝愿親友能享受同樣的高齡。
守喪:死者安葬后,親屬在家內(nèi)懸掛死者遺像,鏡框上披黑紗,桌上呈獻瓜果鮮花,以示長期的追念。
但在農(nóng)村中仍有做佛事追悼死者,所謂“長七”與“短七”,以超度死者。也有說書代替佛事的新習俗。如皖西一帶農(nóng)村,死者出葬前夕,說書者手拉胡琴或彈三弦,口唱說白相結(jié)合,如說《楊家將》、《精忠岳傳》等等,把喪事辦得很熱鬧。也有做佛事與開追悼會同時舉行,“靈堂”中既有花圈,又燒香紙;既掛神像,又貼挽聯(lián)。
親屬中的子女仍穿白衣戴孝巾。守喪時間,“七七”期間,逢七日,家屬到墓地祭奠,半年、周年也到墓地去拜祭。
安葬:農(nóng)村仍以土葬為主,但城市70 年代起一律火葬。
農(nóng)村一般仍送香紙、三牲,并送禮金,也有扎送花圈和挽聯(lián)的。家屬則要招待素席,并回贈一定的禮物。城市有花圈出租,殯儀館有靈堂,放哀樂(錄音磁帶)。